16日,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主活动——航海装备大会论坛在福州举行。世界航海装备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企业领袖和行业组织代表出席,新老朋友共赴“榕城之约”。
聚焦航运发展趋势,嘉宾们深入探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产业生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热点话题,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动国际合作,为促进全球海洋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航运业的“中国方案”
论坛上,一组又一组数据折射出中国制造向海图强的硬核实力。
据统计,中国生产了全球50%以上的钢铁和船舶;去年,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7%、74.1%和63.1%。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从氢燃料动力船舶领跑全球,到万米深潜装备的常态化应用,中国企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重塑全球航海装备产业格局,为国际航运业绿色转型与深海资源开发提供“中国方案”。
作为此次盛会的主办地,福建地处东海之滨,自古就有经略海洋的传统。近年来,福建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海工装备产业链条长、关联面广、国际化程度高。嘉宾们在发言中提到:“福建电动船舶全产业链基本形成”“福建沿海港口作业机械新能源占比高,岸电使用量大”……
“蓝色经济”动力十足的背后,是以海洋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嘉宾们的共识是,锚定更远、更深的目标,我国要持续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我们即将迎来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在这当中,海洋科技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各个国家的战略必争领域。”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认为,要瞄准未来海洋装备的关键技术,包括新一代零碳能源动力系统、深海与极地资源开发技术、海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大规模无人化智能舰队、先进材料与仿生技术等。
全球最大的散货船东之一、中远海运散货运输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在“十四五”期间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主动承接4个国家部委级重大科研项目、7个集团级重点项目、62个公司级科研项目。“我们以全生命周期平台构建航运智慧网络,打造智能新生态,还以装备升级守护供应链安全,铸牢绿色动力转型根本。”该公司董事、总经理陈新川说。
“减排大考”需多方协同
作为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航运业承担了全球超过80%的贸易量,也因此成为“碳排放大户”。“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3%。”西湖大学云谷教授、挪威皇家科学院和挪威工程院两院院士杨涛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在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下,航运业正站在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今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IMO)宣布强制实施IMO净零排放框架,核心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全球航运业净零排放。该框架将适用于总吨位超过5000吨的大型远洋船舶,这类船舶目前约占全球海运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85%。
显然,全球航运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减排大考”,绿色化转型是全球航运业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走向未来的一把钥匙。
奥赛能中国区总裁汪庆周在现场抛出这样一个问题:“2024年新船订单中,近50%为可使用替代燃料的船舶。燃料在哪里?”他认为,全球航运业面临燃料路径的不确定性、燃料分布的地域限制、资金缺口、法规与落地、港口面临的压力等5大挑战。
“脱碳加速,关键之一在绿色燃料。”这是现场达成的一个共识。嘉宾们表示,只有随着氢能、氨能、甲醇燃料、电池动力等低碳/零碳解决方案实现商业化应用,航运业能源转型才能迎来突破点。
杨涛分析了生物燃料、甲醇、氨、氢气等燃料优缺点。“在航运业实现净零排放需要行业、政府和市场等协同发力,即这一转型的成功取决于技术进步、支持性政策以及跨行业合作的综合因素。”
“船舶燃料的‘含绿量’正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标尺。”陈新川认为,要以长期主义探索新能源未来,集结行业智慧,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优化产业布局与供应链管理、深化开放合作与标准引领,共筑航运减碳共同体。
“我们必须跨界合作,必须联合钢铁、发电、航空、农业等所有同样依赖氢能等清洁能源的行业,形成需求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燃料行业实现规模经济,把成本真正降下来。”汪庆周说。
奏响美美与共新乐章
在新技术变革和大环境变革的双重挑战下,全球航运业发展更需要加强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成果。
荷兰是2025第三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主宾国。荷兰驻广州总领事馆组织荷兰海事领域的代表企业及项目集中亮相,展示多项前沿产品与技术:巴合曼带来M100系列分布式I/O系统;布鲁奈尔(Brunel)带来项目与咨询、人力资源、全球流动等多个解决方案;MULTI.engineering展示在超级游艇工程、海工船改装、浮式风电基础等方面的技术……
“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中国和荷兰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始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荷兰驻广州总领事安卓说,期待推动更多荷兰企业与中国企业在船舶海工领域共享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同探索船舶海工产业发展的新领域、新机遇。
作为最早将船舶动力配套装备技术引入中国的国际企业,50多年来,奥赛能不断加速在中国的全价值链建设,已形成了集工程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价值链体系。“未来,奥赛能将持续聚焦能源转型和升级,不断以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助力中国船舶的高质量发展。”汪庆周说。
与奥赛能一样,许多现场嘉宾对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相当看好。大家认为,随着对外开放持续深化,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航线不断拓展。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驶向“深蓝”大有可为。
感言
以绿色低碳减轻海洋负担
□潘抒捷
论坛上,嘉宾围绕全球航运绿色转型、绿色数智浪潮中的航运企业担当等话题发言交流。
展区内,仿生智能机器鲨鱼、太阳能游览观光船、超大容量海上风电装备……楚楚有致的模型与展板全面展示了绿色科技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全方位应用。
从论坛到展区,绿色化发展不仅是理念层面的交流探讨,更呈现出切实成效与未来趋势。国际海事组织于今年4月宣布强制实施IMO净零排放框架,目标是到2050年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这意味着,高能耗与高排放的船舶未来有可能寸步难行。
当然,绿色化发展绝非应对监管的被动之举,而是具有推动效率重构和竞争力重塑的深远意义。穿梭展馆之间,LNG、甲醇、氢能等清洁动力解决方案频频可见,优化船型、节能装置等创新层出不穷。它们能在长期运营中转化为惊人的经济效益与碳税优势,成为最硬核的竞争力。
绿色化发展的受益者远不止企业,更有人类共同依赖的海洋环境。航海装备不仅要比大、比快,更要比清洁、比环保。以绿色低碳减轻海洋负担,人类文明的航船方能行稳致远。(福建日报记者 林霞 林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闵平丨考亭弦歌 百代流芳2025-10-17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