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浴血荣光》第七集中,毛泽东四句话送给工农革命军的每一位战士:“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秋收起义打响后,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革命军”的红旗也第一次高高飘扬。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从此,全国各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开始陆续改称“红军”,1931年后,全国各地的革命军队都统一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福建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地之一,是红军游击队整编新四军北上抗日的策源地,在人民军队建设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作出重大历史贡献。
闽西红军
闽西是全国较早、福建最早创建红军的地方。早在1928年7月初,永定农民武装暴动后,张鼎丞、邓子恢等就从参加暴动的队伍中挑选出200余人组成红军营。随后,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又将各县的暴动武装编成闽西红军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等三个团。
红九军团长征出发地——观寿公祠(图源:网信龙岩)
1930年3月,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将各县的赤卫团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邓伟任军长。同年4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九军改称红十二军,邓毅刚任军长,全军辖6个团。6月中旬,在汀州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红十二军编入红一军团。
1930年5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游击队组成闽西红二十军,全军辖5个纵队和2个游击武装。
1930年6月,根据红一军团前委决定,将原闽西地方武装改编的红四军第四纵队、红十二军第一纵队和部分地方武装合编为闽西红二十一军,胡少海任军长。
1930年11月,闽西总行委、红二十一军军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把二十军、二十一军合编为新十二军,贺沈洋任代军长。1931年9月,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与闽西新十二军在汀州会合,闽西的新十二军补充到红一军团第十二军。
1932年2月,中共闽粤赣省委在汀州成立福建军区,罗炳辉任司令员。1932年底分别成立闽西红军独立第八师、第九师、第十师,1933年3月6日,这三个师汇编成红十九军,叶剑英任军长。这是后来红军长征湘江战役中英勇殿后的红三十四师的前身。
在抗日战争时期,闽西南红军游击队2600余人改编为新四军二支队,占了新四军9000人数的近1/3,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谭震林。这支部队于3月开赴苏皖前线抗日。闽西对人民军队的创建作出了重大贡献,因而成为红军名副其实的故乡。
闽北红军
1929年10月,中共崇安县委将两次上梅暴动产生的16支民众队陆续整编为各队红军。同月,崇安县委在岚谷区黄龙岩村召开各队红军负责人会议,决定将各队红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十五团”,团长陈耿,这是闽北第一支工农红军。
1930年10月,五十五团和教导团奉命调往赣东北,编入红十军。
1930年底,方志敏将红十军中部分闽北籍指战员整编成立闽北红军独立团,由谢春篯任团长,从赣东北苏区开赴崇安苏区,参加反“围剿”斗争。
1932年11月,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大安将闽北红军独立团升格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政委邹琦,下辖3个团,2000余人。
1933年7月,闽北红军独立师1800多人在师长黄立贵的率领下,奉命调往闽赣省整编为红7军团21师58团,直属中革军委指挥。至此,闽北红军独立师升格为中央苏区红军,进入中央红军序列。
图为武夷山市洋庄乡坑口村“中国红军万岁”标语旧址(图源:南平党史方志)
1935年2月,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洋庄乡坑口的长涧源村,重建闽北红军独立师,师长黄立贵。闽北红军独立师成为闽北三年游击战争的主力部队。
1938年2月9日,新四军军部宣布命令:闽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3支队第5团,又称闽北新四军5团。2月25日,新四军第3支队第5团离开闽北游击区北上抗日。
闽南红军
1930年,12月13日,中共闽南特委召集南北乡两支游击队的骨干,在南乡开会,正式成立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一支队(简称红一支队)。红一支队的建立,使漳州的农民武装由小型、分散的组织向集中的、统一的、正规化的队伍转化,成为党直接指挥下的一支地方红军。
1932年3月,安溪游击队和永春游击队整编为闽南工农游击队第二支队;1933年5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简称“红二支队”)。
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成立旧址(图源:漳浦县融媒体中心)
1932年4月20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攻克漳州,威震八闽。5月下旬,从中央红军抽调出六七百名战士,连同闽南红军游击队,由党代表邓子恢宣布,在绥安镇马坑村新厝顶自然村进行整编,由此,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正式成立。
1937年7月“漳浦事件”发生后,在漳浦县委和当地群众的接应下,红三团在漳浦清泉岩重建。
1938年2月,红三团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一营,并于3月1日从龙岩白土整装出发,奔赴苏皖抗日前线。
闽东红军
1934年1月18日,“闽东北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团”在霞浦西胜寺正式成立,团长任铁锋,政委叶飞。与此同时,在连江透堡,以闽东工农游击队第十三总队为主的连罗游击队也成立了“闽东工农红军第十三独立团”。昔日打土豪做财政、抗击地主反动民团大刀会的游击队,如今正式整编为工农红军战斗系列,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地方红军部队。
闽东独立师成立地——宁德支提寺(图源:闽东日报)
8月21日,在宁德赤溪阳谷,闽东红2团与途径闽东的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胜利会师。根据先遣队的建议,闽东红2团和红13团于9月底,在宁德支提山华藏寺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副师长赖金标,政委叶飞。独立师下辖3个团,共1600余人枪。
闽东独立师的成立,标志着闽东工农武装斗争揭开新的一页。
1938年1月,闽东独立师在屏南棠口、双溪整装待发。此时,叶飞到南昌新四军军部接受任务后返闽,正式宣布将闽东红军独立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
2月14日,新四军三支队六团1300余指战员,由屏南开拔,告别闽东父老乡亲,直奔皖南,开赴抗日前线。
闽中红军
闽中红军游击队第1支队战斗地旧址——东关寨
1935年5月,中共福清中心县委和莆田中心县委合并,成立了中共闽中特委和闽中红军游击队,开辟了罗汉里根据地,积极开展独立的游击战争,在根据地周围游击区宣传发动群众,秘密建立党支部,公开组织农会,领导群众开展抗租、抗税和反霸斗争。
全面抗战爆发后,闽中红军游击队下山改编。1938年4月,闽中红军游击队开赴皖南抗日前线,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
(本文资料参考:龙岩党史方志网、学习时报、央视新闻、中国军网、南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南平市委网信办、武夷微发布、学习强国、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中国老区网、球探体育比分:党史方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仙游沉香博物馆:传承悠久厚重的香文化 解2025-08-06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