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炼的筋骨
不曾被岁月压弯
热血铸就的信念
从未在时光中黯淡
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是
八闽大地最深沉
最耀眼的荣光!
80多年前
他们怀揣赤子之心
迎着枪林弹雨
奔赴抗日战场
用铮铮铁骨守护祖国山河
如今
白发苍苍的他们
目光依旧坚毅
见证着山河无恙、盛世中华
今天,八一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
一起致敬
这些抗战老兵!
一、沈国达:抗战一线的译电尖兵
在篮球比分直播:市鲤城区的
街巷里
提起沈国达这个名字
邻居们脑中立刻浮现的
便是那位头发花白、
眼神清亮的老人家
抗战老兵沈国达 图源:篮球比分直播: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937年
由于父亲遭日军杀害
年幼的她将家仇国恨深埋心底
1944 年,16岁的她
在中共地下党员姐姐的指引下
奔赴苏北解放区
加入新四军,担任机要员和译电员
同时,她将原名中的“德婉”改为 “国达”
而这英气的名字
也成了她投身革命的宣言
作为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
的一员
为保证指挥信息畅通
她紧随时任十一纵队司令员管文蔚、
政委姬鹏飞等人行军打仗
以米袋、密电码本、铅笔
和蜡烛作为全部家当
凭借着较强的记忆力
和临危不惧的勇气
出色完成多次任务
通宵译电
甚至穿越尸横遍野的战场
临危送报
是她参与抗战的常态
她深知,电报仅一字之差
都可能导致无数人牺牲
抗战胜利后
沈国达又参与了解放战争
如今,98岁高龄的她
仍然心系祖国发展
她时常为
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欣慰
对昔日战友的思念与缅怀
也愈发深切
她常常感慨
“幸福生活是生命换来的”
虽然岁月在眼角刻下了皱纹
但沈国达眼中的炽热光芒
与心底的那份坚守
却从未改变
二、王怀杰:锈迹勋章里的赤诚与守望
盛夏福州,阳光炽热
在福州市鼓楼区
97岁抗战老兵王怀杰的家中
老人摩挲着自己的军功章
那勋章上的锈迹在斜照的阳光里闪烁
如岁月点燃的星火
“这锈色是好的
—— 铁会生锈,人不敢忘。”
老兵向前来采访他的记者说
抗战老兵王怀杰 图源:球探体育比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1944 年 12 月
16 岁的王怀杰执意加入八路军
与自己的四位兄弟一起参加抗战
大哥在战争中牺牲
以及四哥五哥在战争中
受伤致残的代价
更让他坚信
“国家不翻身,百姓难安宁”
1945 年旧历四月初十的那场战斗
是他记忆中最深的血火烙印
当时,在日军机枪扫射形成的
扇形火力网中
战友成片倒下
他踩着血泥匍匐前进
头顶弹道呼啸
战后清理战场时,他发现
牺牲战友的枪膛里的最后一颗子弹
永远留给自己
他们用绑腿布裹着碎骨
埋入弹坑
新坟上的土被鲜血浸得发黑
“子弹不长眼,但脊梁骨不能弯!”
抗战期间,王怀杰和战友们
不仅要面对日军的猛烈攻击
还要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他们挖抗日沟、破坏敌人交通线
用简陋武器死战到底
如今,97 岁的他精神矍铄
时常向小女儿讲述战史
他感恩国家关怀,更难忘牺牲的战友
在与记者的交流进行至尾声时
老兵猛地站定,五指并拢
用尽全身力气敬了个标准军礼
这一举动
让跨越年岁的忠诚与坚守
在阳光中愈发清晰
三、杨林森:从战壕到蓝天的赤子丹心
清晨的阳光漫过
福州鼓楼小城的白墙
落在今年已经98岁的抗战老兵
杨林森的身上
只见他洗漱动作虽缓,却一板一眼
八十年军姿早已融入他的骨血
而窗台上那本陈旧的相册
承载了他这般状态背后
难以磨灭的记忆
抗战老兵杨林森(右一) 图源:球探体育比分: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1927年11月出生的杨林森
17岁时因家乡遭日军侵扰
瞒着家人奔行30多里
加入山东省荣成县八路军独立营
战场上,他历经无数生死考验
曾连夜行军几天几夜
累得眼睛一闭就掉进沟里
跟部队脱节,幸得百姓救助
也曾目睹,与日军搏斗的战友
在牺牲后
有的仍倚着战壕壁站立不倒
手里紧攥着被子弹撕碎的军旗
有的被刺刀捅穿
与鬼子僵硬的尸体纠缠在一起
掰都掰不开
老兵说,自己不是英雄
只是和英雄们一起战斗过的人
真正的英雄是
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战友们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
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抗战胜利后
杨林森又投身航空工业的建设
持续为国家贡献力量
如今,他寄语年轻人
“好好学习,
为祖国创造更大的财富”
寄语那一刻,仿佛老兵与年轻人
完成了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让英雄精神在岁月中永续传承
四、肖子翰:烽火岁月中的巾帼担当
“踩雷要埋在车辙印里,
拌雷得用细麻绳拴在草棵间......”
近日,在福建居住的
抗战老兵肖子翰
精神矍铄地向来访的
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工作人员
介绍着她熟悉的战斗技能
这位百岁老人
回忆起80年前的抗战岁月
眼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抗战老兵肖子翰的戎装照 图源:漳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938 年
日军侵占牟平城及交通线
修建炮楼、烧杀抢掠
正是这些暴行
让学生时代的肖子翰
早早地投身抗日
开始为部队侦察敌情、传递情报
“七七事变”后
中华大地涌现出许多抗日团体
其中便包括妇女救国会的下属组织
——青年妇女会(青妇会)
这些青年妇女们
有的奔赴前线为战士送饭送水、
抬担架救伤员
有的则直接投身武装斗争
肖子翰胆大心细
18 岁就担任了村自卫队分队长
不到一年又兼任村青妇队指导员
带领妇女护理伤员、赶制军衣军鞋
还配合民兵埋地雷
夏收秋收时
大家会趁着月色用竹筐扁担运粮
一晚上往返山路十几趟
脚底血泡磨破又结痂也不停歇
生怕战士们饿肚子打仗
回忆起其他乡亲们的支援
肖子翰哽咽着说
乡亲们拆红棉袄做绷带
锯寿材板做担架
青妇队的姑娘们通宵赶制军鞋军袜
手指被针扎得都是血眼子
可谁都不叫一声苦
只因觉得前线的战士更苦
如今,老人每日读报学习
书桌上摆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学习辅导百问》
当漳州实验小学少先队员
为她系上红领巾
她笑得灿烂:“太平了,
孩子们再也不用埋地雷、
修炮楼了。”
五、李启福:电台比生命更重要
7月23日,抗战老兵李启福
迎来自己的百岁生日
三明市宁化县退役军人服务中心
工作人员前往祝贺
与他一起重温入党誓词
作为宁化县唯一健在的抗战老兵
他称自己的生日与中共一大召开是同一天
每次过生日,自己都很激动
说罢,便小心翼翼地捧出珍藏的纪念章
边擦拭着边讲述起
当年自己参加抗战的故事
抗战老兵李启福 宁化广播电视台新闻截图
1945年2月,19岁的李启福
成为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的一名战士
和其他战士一起
在多地开展游击战争
因身形灵活,他被委以电台看护重任
在当时
电台堪称部队的 “千里眼”“顺风耳”
保卫电台就是保卫
部队战斗力和生命力
因此,他把电台看作比命还重要
外出时
他会和负责电台保卫工作的战友
轮流背着重达20多斤的电台行动
夜晚常抱电台入眠
日军轰炸时,他会将电台护在胸前
趴地时便垫在身下
哪怕额头被弹片划伤流血
也确保电台无恙
1945年6月,为奇袭日寇
他背着电台,夜行6个多小时
跨越上百里,从山东寿光赶到桓台
及时架设电台联络上级
助力部队歼敌300余人
如今,李启福儿孙绕膝
儿子与两位女婿受其影响参军报国
而他也时常到社区、学校宣讲抗战史
教育后人铭记历史、跟党走
虽年事已高
但老兵听到鞭炮声
还是会下意识抱胸,做出护电台的动作
他坦言,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
是能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见证祖国的繁荣昌盛
六、李海宽:薪火长明赤子魂
近日,在龙岩博爱医院
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
带着鲜花与敬意
拜访了99岁抗战老兵李海宽
虽然岁月染白了这位老兵的鬓发
但谈及那段
烽火连天的峥嵘记忆时
他依然精神矍铄
目光如炬
抗战老兵李海宽(左一) 图源: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1941年
年仅14岁的李海宽
怀着满腔救国热血
随同村伙伴加入新四军六团
成为 “娃娃兵”
在抗日战争中,他反清乡、反扫荡
历经数十次大小战斗
1945年转入兴华县独立团作战时
正值抗战相持阶段最艰苦时期
他回忆 “几乎每天都在打仗,
三人一组往前冲”
心中只有 “消灭日本鬼子,
赶出国门” 的信念
后来,他还参加了邵伯歼灭战、
攻打盐城、讨伐郝鹏举等战斗
1953年,他带着二等功二次、
三等功二次、四等功五次的荣光
及三次战伤转业归乡
先后在多个行业工作
却始终两袖清风、初心不改
还与妻子修淑卿
将忠诚、奉献、报国信念
融入家风
深深影响了后代
1971年
他们的儿子受其影响
投身军旅
续写保家卫国荣光
1999年
他们的外孙女也披上军装
承袭家族热血
这个家庭以跨越世纪的接力
让赤子精神薪火相传
用生命轨迹诠释了
从少年报国志到枪林弹雨的冲锋
从平凡岗位的坚守
到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
岁月流转
硝烟早已散尽
但这些老兵的故事从未褪色
今日的和平与繁荣,
离不开昔日的浴血奋战
他们的名字永不会老去
他们的精神
还在滋养着
这片英雄的土地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
光耀八闽,辉映千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福安市赛江沿岸万亩葡萄喜获丰收2025-08-0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