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张肇宏谈“师带徒”与企业文化融合之道
在全国劳模、公司机械设备部仪控模块协调员张肇宏的工位上摆着一摞磨旧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着他30多年仪表控制工作的经验心得。作为企业“师带徒”传统的深耕者,他对这项传承有着独特的理解:“师带徒不仅是教技术,更是传精神、塑品格,让企业文化像催化剂一样,在师徒结对中激活发展动能。”
面对采访,他围绕“师带徒”如何融入企业核心价值观,分享了深耕一线的实践感悟。
问题1:师带徒如何诠释“专业敬业”与“诚信担当”?
在张肇宏看来,“师带徒”就像一炉真火,既锻造技能,也淬炼品格,让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师徒互动中具象化、生动化。
专业敬业:在技艺传承中筑牢匠心根基
“石油化工生产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数据的误差可能影响整个装置的运行。”张肇宏回忆起带徒经历,至今记得第一次带徒弟检修乙烯装置仪表时的场景:他带着徒弟在现场蹲守4小时,从图纸原理讲到设备拆装,从参数调试讲到应急处理,每个步骤都要求“精准到毫米、严谨到小数点”。这种“手把手”的传承,本质上是专业精神的传递——师傅不仅要把30多年积累的石化仪表控制技术、故障处理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徒弟,更要让“精益求精”的态度融入徒弟的职业血液。
在他看来,专业敬业的传承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技能的“精准滴灌”,从装置流程、设备原理到故障排查,师傅必须把“独家绝活”转化为可复制的方法论;二是素养的“沉浸式培育”,通过带徒弟参与重大检修、技术攻关,让他们在实战中理解石化行业“安全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的特殊性;三是匠心的“代际传承”,当徒弟能独立解决复杂难题、优化工艺流程时,专业精神就完成了从“知识传递”到“价值认同”的升华。
诚信担当:在言传身教中传递责任火种
“带徒弟就像扛着一面旗,你怎么走,徒弟就怎么跟。”张肇宏始终记得自己师傅的一句话:“设备不会说谎,你对它负责,它才会对你‘说实话’。”这种“诚信为本、担当为先”的职业操守,成为他带徒的首要准则。在一次装置隐患排查中,徒弟为了赶工期漏记了一个仪表参数,他当场严肃批评:“数据失真就是对企业不诚信,对安全不担当,今天放过一个小数点,明天可能酿成大事故。”
在他眼中,诚信担当的传承包含三重责任:对技术负责,严守操作规程,不搞“差不多主义”;对企业负责,把个人成长与公司发展绑定,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对团队负责,像公司奖励优秀班组时惠及全体成员那样,培养“一荣俱荣”的集体意识。在一次台风期间,他带着徒弟连续24小时坚守现场,逐个检查仪表防水防潮和防雷接地装置,用行动诠释了“关键时刻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的担当精神。
“现在徒弟带新人时,也会把这种责任意识当成‘入门课’,这就是诚信担当的接力。”张肇宏说。
问题2:开放包容下,师带徒如何成为知识共享“助推器”?
在张肇宏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仪控师傅在给电气徒弟讲DCS系统,钳工徒弟跟着管工师傅学管线密封,不同专业的师徒围坐在一起讨论装置优化方案。他笑称:“现在的师带徒,早就不是‘一对一’的‘单行道’,而是‘多对多’的‘立交桥’。”
打破壁垒:跨专业融合激活知识共享“活水”
石化企业是典型的“流程工业”,装置运行需要工艺、仪表、电气、机械等多专业协同,而传统的“专业壁垒”曾让知识流通存在“堵点”。张肇宏认为的“跨专业组队带徒”,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一招:让钳工师傅给工艺人员讲机泵拆装,让仪控专家教电气徒弟自动化逻辑,甚至组织不同专业的师徒共同参与技术攻关。“比如我们的乙烯装置阀门定位器检修,过去仪控人员不懂机械限位原理,电气人员不熟悉控制逻辑,现在通过跨专业带徒,徒弟们能‘一专多能’,现场解决问题的效率提升显著。”
这种“知识混搭”带来的不仅是技能提升,更是思维突破。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沙龙”上,不同专业的师徒常带着各自领域的经验碰撞火花:有人从机械密封原理想到仪表防潮改进方案,有人把电气回路检测方法迁移到仪控信号排查中。
“开放包容的本质,就是让知识在流动中产生‘化学反应’,让每个员工都成为知识共享的‘节点’。”张肇宏表示。
双向赋能:在互学互鉴中孕育创新火花
“别以为师傅就只教不学,现在的年轻人懂数字化、会数据分析,给我们带来很多新视角。”张肇宏特别提到他们的“师徒互讲”机制:老师傅传授实战经验,年轻徒弟分享新技术、新工具,形成“反哺式”成长。比如他的徒弟小陈将3D建模技术引入仪表检修模拟,让复杂设备拆装培训效率提升50%,反过来他也把自己的故障处理经验转化为数字化案例库,供团队共享。
更重要的是企业营造的“创新容错氛围”。在实训基地的“创新试验田”,师徒们可以大胆尝试新技术:仪控团曾在这里测试DVC6200单点校验技术,尽管前3次试验失败,但通过复盘改进,最终成功应用于乙烯装置,解决了无副线阀门定位器故障只能手动控制的难题。
“开放包容就是允许试错、鼓励突破,让师徒在合作中不仅传承经验,更能创造新经验。”张肇宏说道。
问题3:师带徒如何助力企业迈向“世界级石化企业”?
谈到企业愿景,张肇宏在笔记本上画着一个金字塔:“塔基是人才,塔身是技术,塔顶是文化,师带徒就是夯实塔基、筑牢塔身的关键支撑。”
筑牢人才基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传承链条
随着公司发展,公司员工步入新老交替阶段,关键岗位的“经验断层”曾是公司发展的隐忧。张肇宏劳模创新工作室倡导的“阶梯式带徒机制”,通过“学徒期—成长期—成熟期”三级培养,让人才成长有章可循:新员工跟着师傅学基础操作,考核独立顶岗;骨干徒弟参与重大项目,在师傅指导下攻克技术难关;资深徒弟晋升为“导师”,形成“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
“现在我们的仪表控制团队,80%的技术骨干都有师徒传承背景,核心技术不会‘人走技失’,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张肇宏感慨说。
锻造技术优势:在匠心传承中培育创新动能
“世界级企业需要世界级技术,而技术领先的背后是持续的创新积累。”张肇宏团队正在推进的“设备失效分析展示平台”,正是师带徒与技术创新结合的缩影:他们收集30年来200多个设备故障案例,通过师徒共同分析失效机理、优化检修策略,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方案。这种“传承中创新,创新中传承”的模式,让企业既能守住传统技艺的“根”,又能接上新技术的“枝”。近年来,他们团队累计完成238项技术创新,其中67项获得省部级和行业级成果奖,正是师带徒机制释放的创新效能。
凝聚发展合力:打造与企业愿景同频共振的员工队伍
“当每个员工都把个人成长融入企业愿景,团队就有了无穷动力。”张肇宏注意到,随着师带徒机制的深化,员工的归属感正在发生质变:徒弟们以师傅为榜样,不仅追求技术精进,更认同公司“打造世界级石化企业”的愿景;师傅们则把培养人才视为使命,像老一辈工匠那样“把心留在装置上”。这种价值观的同频共振,让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技术变革时,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
“去年大修改造攻坚战中,团队连续两个多月‘白加黑’奋战在现场,没人喊苦,因为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一仗,是为企业迈向世界级拼未来。”
在传承中熔铸企业文化基因
采访结束时,张肇宏指着实训基地墙上的“师徒合影墙”说:“你看,从青丝到白发,从新手到专家,变的是面容,不变的是‘专业敬业、诚信担当’的企业文化内涵。”在他眼中,师带徒早已超越了“传技术”的层面,成为企业文化落地的“毛细血管”——它让抽象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师徒间的言传身教具象化,让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在跨专业协作中生长,让公司愿景在一代又一代员工的接力中照进现实。
正如公司持续推进的“师带徒”实践所示:当工匠精神与企业文化深度融合,当个体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所形成的不仅是人才辈出的良性生态,更是支撑企业迈向世界级的精神力量。这,或许就是师带徒传统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注脚。(肖万元 张肇宏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福安船企造船忙2025-04-23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