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纪录片进入大众视野,以多样的题材和形式为观众献上一场场精神盛宴。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从2012年开播就风靡大江南北,第二季再创收视热潮,至今已播出了三季,成为纪录片品牌化的经典案例;《我在故宫修文物》从2016年开始先后登录央视九套和互联网平台,豆瓣评分高达9.5分,实现了纪录片网络传播的新高度;《航拍中国》《大国外交》《超级工程》《创新中国》《大国重器》等系列纪录片的播出,更是掀起了国家题材纪录片的新热潮;今年年初,首部登上院线的国家题材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上映当天成为中国纪录电影首日票房冠军,一个月内票房突破4亿元,成绩斐然;更有《茶界中国》《百心百匠》《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在呈现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同时,展现出纪录片细腻与温情的侧面。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举行了“纪录片的边界、类型与产能、产值”论坛,同时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8)》。而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举行了“国际视域下中国纪录片产业与传播论坛2018”,并发布了《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8》。两份报告提供了多种数据,对中国纪录片目前的发展与突破表示了肯定,但同时也指出了亟须改善的部分。
1.纪录片总体发展欣欣向荣
从整体来看,2017年中国纪录片发展欣欣向荣。各个题材纪录片渐次涌现,观众接受度和口碑逐渐增加,其背后是中国纪录片工作者的坚定付出,他们带着对纪录片的期望勇敢探索,颇见成效。
2017年,中国纪录片生产总投入为39.53亿元,年生产总值为60.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5%。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张同道指出:“中国纪录片已形成一个以专业纪录频道、卫视综合频道为主力,以新媒体为重要支撑的基本格局。”卫视纪录片开始呈现出季播化和品牌化的特点,主旋律电视纪录片也开创了一番天地。纪录片以真实而富有感染力的特质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另一方面,中国纪录片的价值和市场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仍存在遭遇低估的问题。从市场角度来看,新语境下的全领域产业数据统计困难,产业数据的严重被低估导致纪录片整体市场不被看好,从而失去了更多回馈的可能性。与市场相对应,被思维定式所局限的还有创作者的身份与来源。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指出,有潜力的人才资源如果能够被合理发掘利用,我国纪录片产业将新作不断,类型、数量、质量都有机会得到更快提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