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青海同仁
热贡谷地的藏房讲究“里不见土,外不见木”。房子临街的一面是泥巴墙,进门一看,房子就是一座木头宫殿,地板、墙壁、天花板全是涂了清漆的实木。唐卡艺人的家底就像这种貌不惊人的房子,外界不知道他们多富。
西北民族大学教授、《热贡唐卡》一书的作者尕藏才旦遇到过一位老人,1980年代末就曾承接云南某寺院委托制作一幅价值80万元的超大型堆绣唐卡,可你现在从他家走过,看到的依然是一堵泥巴墙。
如今唐卡的消费主力已经不再是寺院和信众,而是内地“新贵”。老板去请(订做)招财进宝的“黄财神”,官员则请象征权力和智慧的文殊菩萨……南方周末记者亲眼所见,有位南方女客户不知出于什么想法,她订做的度母唐卡画的是自己的脸像。
同仁县吾屯成片低矮泥房之间,几座钢筋水泥大楼已经拔地而起,这是当地艺人自行筹资兴办的唐卡画院。
2008年,继闽南、徽州之后,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畔的热贡,成为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09年,热贡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一般来讲,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面临绝境,而热贡唐卡却炙手可热,成为"非遗"中的一个特例。
夏吾他:另辟蹊径
夏吾他的房子坐北朝南,U字形的半开放式骑廊就是他的画室。日出东方,夏吾他就把画架摆在西面,就着阳光作画。太阳走画架也跟着走,夕阳西下时画架就移到了东面。眼睛累了看看天空掠过的老鹰,脑子累了望望远处的雪山。天色暗下来,一天的工作就结束了。
34岁的夏吾他隐居在雪山的夹缝之中,他的作品早就“走向了世界”,卖到了美国。
夏吾他最满意的作品,几乎全都留在自家的佛堂里。《西藏度亡经》,主佛是释迦牟尼,画面精细繁复,贴近细看,硬币大小的人物各有表情,毫不含糊。夏吾他介绍说,这幅画局部写实,最突出的是人物面部,这是传统唐卡中没有的技法。
夏吾他最珍惜的作品是《十八罗汉》,整整画了一年。前一段时间曾有人出价50万,相当于他的房子加地皮的价钱,他想都没想,不卖。夏吾他说,藏区画的大都是《十六罗汉》,而且人物、格式往往大同小异。他的这幅罗汉图贵在有自己对佛法的理解和想像:“中间的‘六臂玛哈嘎拉’,一般画罗汉没有他,我读了佛经之后觉得应该有,就加上了。藏区传统的十六罗汉穿的都是汉式袈裟。上师说罗汉是印度人,应该穿藏式袈裟,我就画了藏式袈裟。另外我还根据汉传佛教增加了弥勒和达摩。”
夏吾他广为人知的一幅唐卡是十世班禅像,面部写实程度堪比照片,明暗错落,凹凸有致。那幅唐卡已经作为功德,献给了十世班禅故乡青海省循化县的温都大寺。
前些日子夏吾他以10万元卖出一幅画了五个多月的佛像唐卡,扣除花销,略有盈余。最好的作品要么献给寺院,要么自己供奉,收入岂不落后于同行?“如果有人出100万买《十八罗汉》,你卖不卖?”南方周末记者问。“多少钱我都不卖。”夏吾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可语气很坚决。
但在当地,夏吾他绝对不算穷。唐卡艺人徒弟越多,收入也就越可观。夏吾他画室对面,是他15位徒弟的画室。徒弟们盘腿坐在墙角,有的给师傅画好底稿的大型唐卡上色,有的拿着尺子在纸上打格子。夏吾他介绍说,唐卡与国画完全不同,国画讲究的是激情挥洒,随心创作;而唐卡构图中规中矩,连手指、脚趾都必须按比例绘制。打格子的徒弟都是“新生”,他们正在学习传统的唐卡造像标准《度量经》。
14岁的徒弟正在给佛像上色,这说明他已经具备中级水平了。那幅唐卡边上画了几匹马,马眼睛又大又圆,眼角上翘,风格卡通。夏吾他说:“年轻的人都喜欢创新,传统艺人有点不认可。没关系,大家各画各的。”传统唐卡艺人往往是一尊佛画一辈子,每尊都一模一样,夏吾他属于另辟蹊径的创新者。
黄南县旅游局格桑主任介绍,夏吾他的精神导师是大名鼎鼎的藏族画家安多·强巴。1930年代,安多·强巴为僧时第一次看到照片,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明暗对比,对着九世班禅的照片画出第一幅纯写实风格的唐卡。安多·强巴后来还俗创作,晚年名声大噪,他曾自信地说:“是我安多·强巴,把藏画、汉画和西洋画结合起来!”
夏吾他8岁开始学画唐卡,由于贫困,13岁辍学专门画唐卡。看到安多·强巴的画作之后,夏吾他如受电击,就写信求教,安多·强巴热心鼓励,从此夏吾他铁了心走自己的路。他绘制的《广目天王》,手里抓着的蛇就像真蛇一样油光闪亮,被吾屯著名唐卡艺术大师、曾跟随张大千去敦煌临摹壁画的夏吾才让誉为“无法超越的艺术精品”。
夏吾他力求创新,但题材方面仍痴心于佛教,每画一张新作品都要沐浴上香念经。他曾跟随上师研读佛经,他的创新理论也来自佛经:“我读了经书才理解到,不能完全模仿前人。外界评价是次要的,关键是心到佛知。”当他了解到佛教不提倡吃肉,藏区因为高原苦寒不得已保持吃肉的习惯之后,干脆把肉戒了,现在更是连蒜都不吃。
热贡谷地沿河两岸狭窄的耕地寸土寸金。土地不够,村里人就结伴出去画唐卡、画壁画。热贡艺术发端于公元13世纪,18世纪初拉卜楞寺初建之时,热贡唐卡技术更是落地生根,传习不绝。当地唐卡的滥觞之作——年都乎寺壁画,结尾部分就是师傅留给徒弟绘制而成,现在的结论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传统唐卡艺人是不署名的,现在包括夏吾他在内的艺人都开始署名。夏吾他的作品背后都印着两方“夏吾他印”,一藏一汉。格桑主任说,署名既是打造品牌,也是对买家负责。
南方周末记者提起市面上的印刷唐卡,夏吾他似乎没有太多戒备和反感,他的观察角度全是技术:“北京那边一家印得特别好!”
不过他的徒弟很精明,不允许游客随便照相。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这边辛辛苦苦地画着,有人拍下来拿去印刷,卖得满大街都是。
更登:画出来,留不住
更登和徒弟搬来一个巨大的铁架子,绷在架子中的唐卡还没完工。画面上有佛塔、僧人、青海湖、帐篷、藏羚羊……还有铁路、火车和隧道,顶端是布达拉宫。更登介绍:“细活还没完成。比如布达拉宫要素素地画上,还要画两道彩光。”
塔尔寺那一排佛塔用了透视画法,近大远小。这幅《雪域高原天路》已经脱离宗教题材,就是一幅唐卡工艺的风光画。
更登是个心眼儿活泛、能说会道的艺人。
他14岁辍学,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跟师傅走出吾屯,到藏区各大寺院画壁画,秋天八九月份拿上不到一千元工钱回家。那时候他觉得,这辈子就是在寺院之间跑来跑去了。
没想到,跑了二十多年之后,唐卡越来越吃香。从2004年起他就不用出门了,就坐在家里画唐卡。
2008年开始,唐卡价格更是惊人飞涨,更登少年时代跟师傅出门作画时,一幅好的唐卡也就能卖几百元,十年前也就三千元左右,现在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现在唐卡画出来留不住。休息的人一个也不见,白天晚上画,三百六十天画还是不够。”更登说。
有钱了,更登痛感家里房子太小,他的目标是像几位唐卡大师一样,建一家属于自己的画院。
经济独立之后,更登开始追求创作自由。“现在坐上火车,像睡在床上一样就到拉萨了。”更登兴奋之余,开始创作《雪域高原天路》。
相比传统唐卡,自由创作的市场未必更好,而且“以前没有过这样的唐卡,得一个人慢慢地想,两三年才能画完,快快地画不出来”。这些都无所谓,更登追求的是想画什么就画什么。
眼下更登带着8个徒弟,最大的30岁,最小的14岁。还有两个女徒弟。“我是第一个教女孩学唐卡的,现在学画的女孩子特别多。”更登说。
老一辈唐卡艺人,手艺传男不传女。河对面的年都乎、尕萨日、郭麻日等以堆绣唐卡为主的村子更是没机会到吾屯学画画。现在卷轴画流行,桥也通了,河西的人就纷纷来到河东吾屯,三十多岁的人都来拜师学艺。就连汉族孩子也纷纷来到吾屯。更登的徒弟中就有两个汉族孩子,别的孩子习惯盘腿作画,而这两个汉族徒弟则习惯坐在小凳子上画。“这俩孩子喜欢动画片,也学过工笔画,现在跟我学唐卡,四五年就能出师了。”更登说。
按照唐卡艺人的传统,更登要给徒弟提供免费食宿,徒弟的作品就是学费。起步阶段,徒弟们都在30厘米见方的纸上按照《度量经》拉线条,难在“一笔成”。过了这一关,徒弟就可以对照师傅的唐卡,在师傅打好的底稿上练习上色、晕染。
没有两三年功夫,颜料是涂不均匀的。学徒经常埋头两三个月,然后老师说这幅唐卡废了。唐卡创作最后步骤——也即最关键的步骤——是“开脸”,“开脸”的关键则是“开眼”。不到最后一笔,就不能说大功告成。学徒画出的唐卡不是精品,但也能卖几百上千。
热贡,意思是“梦想成真的金色谷地”。海拔低气候好,物质丰富信息灵通,牧民从高原上下来,无论请唐卡,还是做帐篷,来到这里总能满意而归。交通便利也有弊端,近代英国传教士放高利贷,“尕司令”马仲英的队伍烧杀抢掠,这些记忆让热贡人刻骨铭心。
兵匪夺不走的惟有一身本事,热贡人对此也特别珍惜。
更登说,他们那里“男人画唐卡,女人种庄稼”。夏天最热的时候,也是画画最忙的时候。男人干点粗活儿手就脱皮,开个摩托手都抖得不行。
用金是热贡唐卡的重要特色。唐卡艺人用笔勾出金线,40%的金线肉眼可以看得到,60%靠感觉拉出,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贴金箔的时候,也是眼睛最难受的时候。
外行一看,每张唐卡都差不多。内行一看,佛像瞳仁对称度差一根头发丝都别想蒙混过关。差一根头发丝,唐卡价格就翻着跟头往下跌。
一尊观音菩萨有30个显著特征,有80个极其微小的特征。“一百多样搞好了,一样失误,这幅唐卡就残了。”更登说。
学唐卡要练心性。在画室里不能选地方坐,绘画时不能说话。更登说,他的师傅带着三十多个孩子在寺院大殿里画画。游客从阳光底下走进大殿,眼睛一下子看不清楚;等眼睛适应了黑暗,一下看到好几十个孩子正在眼前埋头作画,往往吓得叫出声来。“有时候也有人故意吓唬我们,我们也都不能生气。”更登说。
娘本:200万也不卖
热贡地区最早开画院的是娘本,进出县城的汽车都会路过他的热贡画院。那是一座气派的三层大楼,一层是办公室,二层是展厅,三层是徒弟的画室。
学习唐卡时,娘本没想到这辈子竟然发展得这么好。他有4个姐姐,小时候家里很穷,上学有困难,12岁辍学,跟着师傅学习唐卡,7年后,也就是1990年出师。
娘本的师傅夏吾才让大师也是吾屯人,生于1921年,18岁跟随张大千到甘肃敦煌临摹壁画,两年后归来,终成一代大师。
娘本学成之后到了拉萨,在八角街开了一家唐卡店。每年夏季主要给寺院画壁画,冬天唐卡店才营业。在拉萨呆了8年,娘本敏锐地发现,机会来了。2006年他回乡筹建画院,次年开业。
画院刚一开业,正值热贡艺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后是美国金融危机,大量资金流向文物、艺术品,唐卡价格飞涨。“目前在我们这里学习的人已经有五十多人。作为政府选定的传承人,我每年还能从国家得到一些经费。”娘本说。
20年前,最好的唐卡也就两三千元时,娘本收藏了老艺人的五六百幅精品,据他说现在每幅唐卡至少值一百万。娘本最珍惜的7幅唐卡有单独的展室,珍品中的珍品是他的老师夏吾才让17岁时——也就是去敦煌前一年——画的。“前些天有人出200万,我不卖。”娘本说。
这些珍品,每一幅都是热贡唐卡的代表作,赫然有年都乎寺壁画遗风。格桑主任介绍说,年都乎寺壁画是迄今为止热贡能见到的最早的壁画。过去没有灯光,画师靠油灯作画,面部非常细致,大佛眼里还能画一尊佛。“文革”期间寺院曾被征用,征用单位在壁画上糊了一层泥,寺院恢复后把墙泥剥开,壁画大模样还在。那个壁画上,小人书大小的房子里,人物表情也清晰可辨。
娘本的经营才华也不是完全从外面学来的,本地人原本就很有经营头脑。同仁县城,一条街上,不到500米距离容纳5座寺院——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清真寺、道观、天主堂。那是一百多年前六世夏日仓活佛“招商引资”的成果,为了活跃当地经济,这位活佛辟出寺院的场地,免费提供木材,招来80户汉族、回族商人,让他们在本地扎根,安居乐业。
在画室的走廊里,南方周末记者遇到一位北京来的唐卡学生罗丹。她也是汉族习惯,坐小板凳上画。罗丹以前没有学过美术,偶然的机会在画册上看到唐卡,越看越爱,首师大毕业之后,她干脆来到热贡,决定在这里呆上五六年,学成再走。她面前的唐卡是2011年7月20日动笔,硬币大的一朵花就要画一天,3个月过去了还像草稿一样。游客啧啧称奇——你们这些颜料又是珍珠又是黄金,太珍贵了!
“唐卡贵不在于用金子,而是画师把命给唐卡了。”罗丹说。
娘本现在忙得很,“我一年两幅都画不了,主要给学生画底稿,开脸相。如果上色晕染我都做,一年也画不出一幅来。”这几年,他主要精力投放在《文成公主进藏》和《开国大典》等巨幅彩绘唐卡上,这两幅作品均作为建国60周年的贺礼,献给国家。
娘本的事业继续壮大。他在画院后面买了一块地,打算建立“热贡艺术传习所”和“热贡唐卡博物馆”。“我们热贡艺术,不仅仅是(卷轴画)唐卡,还有石雕、泥塑、堆绣等艺术形式,我要建立的是一座记忆博物馆。”娘本说。
热贡人不能说都富裕,但富裕得你看不出来。随着经济大潮的涌来,眼红者也大有人在。当地人也不否认,现在有些人直接印刷草稿,再找人上色。唐卡的流程化、工业化、量产化已现苗头。
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委会主任马明生说,为了防止工业手段取代传统手艺,政府已经出台了唐卡标准。矿物颜料搭配秘方失传了,2010年已经着手恢复。
链接
唐卡是藏文Thang-ga的音译,是一种以佛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的卷轴画,诞生于吐蕃时代(公元7-9世纪)。唐卡制作工艺繁复,传统颜料包括金、银、珍珠、玛瑙、珊瑚、绿松石、孔雀石、朱砂等天然矿物颜料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天然植物颜料,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千年仍色彩如新。藏区佛教信众逐水草游牧,唐卡便于携带礼拜,遂在藏区发展壮大,流传至今种类繁多,有堆绣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缂丝唐卡等等。现在提到唐卡,一般指手绘的棉布质卷轴画。
全国各地藏区几乎都有唐卡艺术家,但以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最为集中,吾屯、年都乎、尕萨日、郭麻日等村寨,搞艺术的比种地的还多。以艺人最多、名气最大的吾屯为例,全村498户有496户从事唐卡创作。同仁县一带藏语名为热贡,“热贡唐卡”因此打响了品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