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郑女士向本报反映,其在所谓“高奢”直播间购买的“进口”商品其实是假冒伪劣产品,而当她想要维权时,发现早已掉入商家布置好的陷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记者带着疑问观看了多个售卖“高奢品”的直播间。
立下人设,骗取信任
在某些低价售卖“高奢品”的直播间,主播们并未露脸,而是一只“伤痕累累”的手出镜。这时消费者的好奇心被勾起,纷纷询问“主播发生什么事了”。“这些事情我不想在直播间说,如果不是家里发生这么大变故,我也不会放弃开了十年的店……”这些主播往往带着哭腔,立下一个悲情的人设,利用消费者的共情心理博取同情。同时,他们在介绍产品时会穿插自己过去的经历,让消费者相信其是具备经济能力的,低价售卖“高奢品”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因家庭变故最后一次回馈新老客户。消费者就是这样被一步一步引导而步入圈套。
模糊品牌,误导消费
当消费者相信主播的人设后,主播们便开始带货套路。“你们看这个包,懂大牌的都懂啊,随便开个价你们自己去拿……”主播们声称为了规避风险,对品牌的称呼一般都是用别称或者谐音等方式含混带过。这种做法对消费者造成心理暗示,使他们默认是常见的奢侈品品牌,结果到手的“巴宝莉”变成了“邦宝莉”,“古驰”变成了“酷奇”。有些主播还举例自己的产品是“某某明星”同款,通过“明星效应”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低价叫卖,饥饿营销
在消费者接受心理暗示后,主播们给出惊人低价,让消费者以为天上掉下了“馅饼”;同时他们展开饥饿营销,声称产品只有几件,抢购时间短暂。“家人们,这个包就两单,我只上三秒钟……”在这种热火朝天的抢购氛围中,消费者容易冲动消费,一不留神就购买了十几件商品。此外,主播们还注重营造消费环境,话语里暗含“购买了商品,你就是懂奢侈品的人”,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和骄傲感。在环环相扣的套路下,不少消费者为冲动买了单。
掉入圈套,维权困难
当部分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产品只是一些高仿货时,想要维权却困难重重。因为当消费者打开购物链接时,所显示的产品并不是大牌奢侈品,而正是他们收到的高仿品,这就意味着购物链接的内容与销售产品是一致的。主播们那些含糊其词、误导消费者的话术也难以证明其对产品进行了虚假宣传。平台往往是补偿优惠券、退货等简单的处理方式,这使得消费者有苦难言。
其实低价销售“高奢品”的套路并不高明,需要消费者擦亮双眼进行甄别。记者向有关部门了解到,作为平台一方,对于涉嫌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应该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在接到消费者举报时,平台应该积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维护自身良好的信誉。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下单产品时应注意查看产品的有关标识和相关信息,不被高仿品所蒙蔽,警惕带货主播们的语言“陷阱”,不要冲动消费;同时注意保留商家虚假宣传的相关证据,向有关部门举报并依法维权。
(吕沐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