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镇痛难普及
人手紧张、需要长时间盯着产程、收费价格低,成为阻碍公立医院开展分娩镇痛的重要原因
无痛分娩,在医学界称为分娩镇痛,其实并不是完全无痛,产妇仍会有轻微宫缩痛,并可以屏气用力。1979年首届全欧产科麻醉会议提出,硬膜外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是最有效的方法,发展到今天,硬膜外自控镇痛技术已成为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技术。
1847年,世界第一例分娩镇痛在苏格兰临床成功应用。如今,美国分娩镇痛率达到85%,英国达到90%,法国有的医院应用率达到96%。而在中国,分娩镇痛率仅为10%,大城市妇产专科医院、私立医院开展得多一些,综合性医院几乎没有。从地区来看,南方应用率比北方高。
分娩镇痛技术已经成熟,为何在国内应用率这么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徐铭军分析,这种现状主要是非技术因素造成的:
首先是孕产妇、家属对分娩镇痛的认知程度较低,不了解有什么技术能帮助缓解产痛。
其次是产科对分娩镇痛有认识误区,一些产科医师、助产士认为镇痛法会导致宫缩乏力,影响产程,而疼痛可以判断产程进展。
第三,医保报销因素影响临床应用。分娩镇痛在大部分地区没有医保收费项目,北京虽然有,但是价格非常低,只有200元,其中包括了麻醉费130元。而实施分娩镇痛需要一个团队协作,麻醉医师、产科医师、助产士必不可少。
第四,麻醉医师缺乏,人手紧,影响分娩镇痛技术的推广。我国每万人口只有0.5个麻醉师,而英国为2.8个,美国为3.0个。人手紧张、需要长时间盯着产程、收费价格低,成为阻碍我国开展分娩镇痛的重要原因。
徐铭军认为,从麻醉学来看,一些痛是“好痛”,提示疾病隐患,一些痛是“坏痛”,不提示病因。“产痛就是一种‘坏痛’,疼痛让一些产妇吃喝不下,宫缩乏力,导致产程延长,很多人对分娩产生惊恐,甚至不想生孩子。这种‘坏痛’应该给予缓解。”他认为,产科医师主导孕妇的选择,产科和麻醉科有必要进行学科交流。
麻醉医师是一个精神压力巨大、风险度相对较高的职业,几乎所有手术都离不开他们,“手术医师是车轮战,麻醉医师是持久战”。国外的麻醉医师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而国内的麻醉医师是单独开展工作。
“分娩必痛”过时了
很多人对分娩镇痛持怀疑态度,认为打了麻醉药会对孩子有影响。社会上普遍认为,生孩子不是生病,不需要治疗,无关生死,忍一忍就过去了
如今,私立妇产专科医院无痛分娩很受欢迎。很多孕妇就是奔着无痛分娩才去私立医院生孩子。在“双11”网购促销活动中,私立医院几万元的“无痛分娩套餐”被争相抢购。
北京和睦家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薇告诉记者,该院分娩镇痛率在90%以上,很多孕妇冲着这个到和睦家生孩子。医院每天安排1—2位麻醉医师值班,全力支持分娩镇痛。
刘薇认为,硬膜外穿刺镇痛的技术非常成熟,一直是业内公认的比较安全、有效的技术。除了人手短缺,观念也是影响分娩镇痛普及的重要因素。
一些产科医师认为,镇痛会让产妇没力气生孩子。“通过改进给药方式,基本上不会有这个问题。通过加强分娩镇痛团队,包括产科医生、助产士和麻醉医生的整体培训,可以将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刘薇说。
孕妇、家属对用麻醉药进行镇痛也有顾虑。很多人对分娩镇痛持怀疑态度,认为打了麻醉药会对孩子有影响,认为产妇硬膜外穿刺后,背部、腰部会落下病根。中国人更看重对孩子的影响,照顾产妇的感受排在第二位。家里老一辈人普遍认为:“我们都这样过来了,怎么你就不能生了?”社会上也普遍认为,生孩子不是生病,不需要治疗,无关生死,忍一忍就过去了。
“分娩必痛的传统观念需要转变。镇痛可以提高产妇舒适度体验,属于更高层次需求。”刘薇说。
在中国,生孩子不仅仅是孕产妇的事情,还是丈夫、公婆、父母甚至整个大家庭的事情。选择剖宫产还是顺产、要不要选择镇痛,这些典型的医学问题也是家庭问题,家庭甚至代替孕妇作出决策。产妇对疼痛的认知、婆媳关系等都能影响疼痛程度。
徐铭军领衔北京妇产医院在全国开展康乐分娩镇痛推广项目,在各地举办公益性讲座、培训人员。徐铭军认为,医改政策应该鼓励开展舒适化医疗服务,进一步改善产妇生产体验。他建议,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收费项目,同时,应加紧培养麻醉人才,补上人才缺口,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分娩镇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