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个性定制的“高考准考证”刷爆微信朋友圈。用户识别二维码后进入生成界面,自行选择“参加高考”的年份,再根据提示,选择性别,并上传正面照,就可以生成相应年份的“准考证”。有专家表示,即便是生物识别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在线定制“准考证”刷屏
近日,“速来围观你的准考证”链接,在微信朋友圈流传。不少用户通过参与这一活动,回忆往日时光。
记者体验发现,打开这一链接,可根据提示选择性别,并上传正面照,便能一键得到属于自己的“高考准考证”。一张张或泛黄发旧、或清新现代、或虚幻夸张的“高考准考证”上,写着高考年份、准考证号、姓名、性别及考试科目等信息,还盖有鲜红的“招生办公室”印章。最吸引人的是自己的照片也回到了18岁的青葱模样,还能根据高考年份变幻不同的造型。
据了解,这种准考证生成器实际上是一种H5动画,此前类似的“儿童节小学生证件生成器”等也是同样原理。设计者事先将场景固定,用户通过上传照片等信息,替换模板中一些画面,即可实现“私人定制”。
专家提醒小心信息泄露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信息安全主管、高级工程师姜开达表示,这些看似好玩的软件其实潜藏着信息泄露的风险。为了做得逼真,用户必须把个人信息既包含照片,也包含自己的姓名等相关信息交给网络服务提供者。“如今生物识别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包括人脸识别和声纹识别,个人信息很可能在一些小游戏中,被无意中泄露出去。”
姜开达表示,单个孤立信息可能不足以把一个人的人物画像勾勒出来,但如果拥有一系列信息,就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人物画像,隐私也就无从谈起了。他提醒,除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家庭住址、照片等个人隐私信息外,正面视频录制、正面照片拍摄、声音信息记录、指纹搜集等,都需要警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超百万立方米 我国页岩气试产最高纪录刷新2025-09-17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