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雨
取个洋名,却是中国造,这样的牌子在消费品领域随处可见。笔者认为,从企业经营角度看,只要不是傍洋名牌,主观上想误导消费者,尚可以接受,但非要编一套“海外传承”的故事就不对了。从消费者角度讲,“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这种观念至今顽固,缺少对中国产品的自信和包容。
中国品牌沾点“洋边”更好卖,尤其是鞋服和日用品,诸如法国路线、美式休闲,亦或是意大利风情。例如某号称意大利品牌的皮鞋,其实就是国内生产,设计总监也是中国人,只不过是在意大利注册的商标。但这样折腾一下,就能把价格卖得高高的,动辄两三千元一双。
如果说早年达芬奇家具、xx华伦天奴服饰之流尚且是山寨式的忽悠,如今很多中国产的消费品质量一点也不差,而且大量国际知名品牌也是“made in China”,但企业非要披“洋皮”自有其苦衷——消费者认这个。
就拿儿童安全座椅来讲,大商场里一眼望去品牌名称越是洋气,标价也越高。据报道,有位消费者花了大价钱,本以为买了个国外名牌安全座椅,可上网一查方知它是国产品,当即后悔不已,叫苦连天。国产的安全座椅从做工到标准都不差,正确使用之下完全能保证他家宝宝的安全,可这位消费者认准了只有外国的好,就是因为他对中国产品缺乏信任。
如果深“扒”起来,目前国内很多知名的“洋品牌”其实都是土生土长的国产货。《纽约时报》曾报道,作为中国零售企业吸引消费者关注的一部分,神秘难懂的英文名称大范围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店面、购物袋和衣服标签上。
笔者可以理解企业的苦衷,尤其是许多为国外品牌代工的工厂,生产技术、产品质量都挺高,但独创新品牌太难了,取个“洋名”,给消费者留下进口“高级货”的印象,更容易脱颖而出。
与之相对应的,很多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绞尽脑汁想个中国风味的中文名,来赢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
这背后反映出消费者对我国产品的自信心不足。
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将每年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正是因为目前我国加快品牌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发展品牌经济正当其时。
笔者认为,一个品牌名字该是西式的还是中式的,关键要看它如何定位自己。品牌没有国界,一个志向高远的中国品牌,应该想的是如何被更多人喜欢,如何被更多人接受,如何更多地走向世界,不必拘泥于自己到底叫中国名还是外国名。
同样的,作为中国消费者,在看到那么多海淘回来的国外品牌商品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时,更应该对中国产品树立起自信,给自己国家的品牌多一些包容和爱护,少一些歧视和偏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我国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2025-10-24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