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伊始,创业板就成为了高价发行的代名词。统计显示,目前A股首发市盈率前10位的公司中,创业板包揽了其中9席。截至5月5日,总共有94家公司破发,占创业板公司总数的44.34%。
在新股屡屡破发的背后,有着一条隐蔽的利益链条,利益链条中,券商投行是新股高定价的直接推手。与此同时,以基金为代表的买方群体、推荐新股的券商研究所以及拟上市公司这三大主体,则是隐藏在高定价背后的幕后推手。
推手一:
询价机构哄抬价格
以基金为代表的询价机构的报价,是新股定价链条中重要的一环。这些机构正是新股高价背后的第一个推手。
上海某合资基金的债券基金经理赵辛有切身的感受。“新股发行机制改革后,买方的询价就变成一场拍卖会,价高者得份额。结果就是人人都报高价,把价格哄抬上去。”
目前,参与打新股的机构主要以债券基金等追求低风险的资金为主,他们参与打新的目的是赚取新股上市后的价格与发行价的价差。从理论上来理解,他们应该倾向于报低价,可为何却出现集体将价格往上抬?
“新股是稀缺资源,在市场环境好的时候,参与打新通常能获得20%~30%的年化收益。”赵辛说,国内有大量的债券基金,他们不能直接投资二级市场的股票,只能通过打新来提高产品的收益率。
“询价时报高价会降低投资收益,增加打新风险。但如果你没参与,别的基金打新赚钱了,收益就会比你高。”赵辛说,于是,为了确保有配售的资格,赵辛在报价时会报出比心理预期高30%左右的价格,“反正发行价格是按询价来确定,我一个人报高价,影响也不大。”
抱这种心理的赵辛认为,报高价对他而言,是最优的选择。但他没想到的是,“每个人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都报出了高价,市场陷入了博弈,个体理性导致了群体非理性。”
推手二:
券商操纵研报
作为买方机构,出于自身利益驱动互相报出高价。但在高价背后,作为新股“指导价格”的询价报告,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买方报高价,最大的问题在券商研究报告的引导。2009年以来,研究报告被操纵,定价越来越离谱,最后影响到发行定价。”陈军是某大型券商资本市场部总经理,在他看来,新股的询价报告和投资价值报告,其专业性、独立性有很多问题。
“对大券商而言,这份报告一般是由研究所的行业研究员撰写。但很多中小券商,研究所才二三十人,根本没有研究员来跟踪细分行业,报告往往是由券商中项目人员或资本市场的人写好,再由公司内部安排,以研究所某一研究员的名义对外发布。”陈军向记者透露,“像这种询价报告给出的定价,依据的是上市公司的意愿而不是企业的合理价值,高定价自然无法避免”。
来自小券商的研究员吴峰向记者证实,业内确实存在操纵研究报告的现象,“新股的价格由投行和企业指定,其他内容就直接引用招股说明书。如果报告定价低,承销商不满意,也会得罪上市公司,影响不好。”
推手三:
拟上市公司施压
从券商出具研究报告,到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询价,这两环无形中推高了新股的发行价。但在券商和拟上市企业敲定发行价格这最后一环时,新股的价格又被往上推了一个台阶。
“最近大半年,我们承受来自企业的压力非常大,以前从来没感觉有这么大的压力。”国内某券商投行部董事总经理李冰从事保荐行业已经有十多年。她说,就新股的定价问题,“企业以前会尊重投行给出的专业意见,但最近半年,究竟发多高的价格完全是由企业说了算。”
“有很多企业拿着报纸来找我们,说别人都发那么高,凭什么让我发低一点的价格?我要是发低了,不就吃亏了?”李冰称,“当企业发现其他同类型的企业都能发50元时,你让他发40元,他是绝对不干的。”(中国经营报 证券市场红周刊)
□评论
创业板“三高”
唯独不见高成长
一直以来,创业板上市公司“高股价、高市盈率、高募资”的“三高”问题饱受诟病,随着业绩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亏损,部分创业板公司所依赖的“高成长”概念已经受到冲击。
从2010年度盈利状况看,209家创业板公司无一亏损,全部实现盈利,但其中出现32家公司净利润下滑,宝德股份净利润下降51.53%,成为创业板去年净利润滑坡幅度最大的企业;南都电源、朗科科技、恒信移动、梅泰诺、安诺其的净利润也大幅减少40%以上。此外,还有17家企业净利同比增幅低于10%,28家企业净利同比增幅高于10%但低于20%。
回顾2009年创业板上市首年,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45%,跑赢中小板,显示出“高增长”的态势。然而,根据2010年年报显示,创业板疲态已现,利润增速低于主板与中小板,业绩增速整体放缓。2010年,创业板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1.08%;中小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长32.22%;主板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增幅为37.34%。(人民日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