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所引用的两份材料,其中之一是《人民日报》10月24日刊载的文章《让法治成为国家信仰》。
文章写道,“当越来越多人在法治的护佑下感受着畅快的呼吸,法治才能成为内心时时恪守的律令。”
该文同时说明,也不用回避中国的法治还有很多问题,从“暂行50多年”的高温条例,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尚无完善法律,中国的法治进程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
“四中全会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开出来药方,但最根本的还是提升全社会对法治的信心与信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所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信仰。这才是法治的力量所在,尊严所系。”文章写道。
另一份材料则援引自《人民日报》10月29日的文章:《“党大还是法大”是个伪命题》。
文章写道,任何国家法治的确立都不是在一盘散沙的状态下随随便便建立起来的,而是必须有坚定有力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考研题目正是这两段材料所指方向,一面询问法治为何“关乎国家治理,更关乎百姓福祉”,另一面提问为什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和”文化:国强不称霸
题目中,有一道考题,询问考生“毛泽东和蒙哥马利的 对话 反映了什么? ”
这道题目的部分出处是人民日报2014年5月20日刊登的文章:《“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该文引述了1960年5月27日,毛泽东同志与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的对话。
蒙哥马利说:“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毛泽东说,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文章评论道,“蒙哥马利之问”折射的是一些西方人内心深处的“国强必霸”逻辑。然而,这样的逻辑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个 频道 上。
文中引用了习近平的话,“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 和 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文章写道,读懂了“和”文化是中国人千百年来流淌的血脉,就感受到了走向世界的中国那种无法改变的“和”的气度与内质。
今年,中国在APEC上的“主场外交”突显了其国际影响力。2016年,中国将主办G20峰会。
可期的是,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动作背后的逻辑仍是,中国的发展会造福世界,中华民族的“和”文化融在血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