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闽南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光学之父王大珩病逝

王大珩(资料图)

N央视 中新 新华解放军报 环球飞行

  我国著名科学家,中国光学之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王大珩(héng),因病于21日13时0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核心提示:新中国科技史上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两弹一星”、“863”计划、大飞机项目等,背后都有他的不懈努力。他用毕生的心血,丈量和缩短中国科技与世界的差距。他曾说,科技人员是有祖国的,他为祖国谋利益而受到人民的尊重。

  1.为学技术放弃博士学位

  王大珩祖籍江苏吴县,1915年2月26日出生在日本。那时,他的父亲王应伟已留学日本八年。就在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这年夏天,对日本义愤填膺的王应伟带着全家人回到祖国。作为我国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王应伟抱着科技强国的梦想,从小引导王大珩学习科技知识。

  1932年, 岁的王大珩考取17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叶企孙等大师。1938年,王大珩取得公费留学资格,两年后获得伦敦大学光学硕士学位。1942年着手准备博士论文的时候,他获得一个到英国一家光学玻璃制造公司实习的机会。当时中国不但光学仪器理论落后,光学材料的制造技术更是空白。王大珩毅然放弃博士学位,转到公司学习光学玻璃制造技术。在英国十年的学习和工作,王大珩掌握了许多当时保密性很强的光学玻璃制造的关键技术,还研制出快速测量玻璃光性精确度的V棱镜折光仪。

  2.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满怀科技强国梦想,1948年王大珩毅然回国。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科院仪器馆,后发展为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1400万斤小米是当时王大珩创建光机所的所有经费,用这1400万斤小米,他研制出第一台红外夜视光学设备、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炉光学玻璃。

  他带领近千人,为“两弹一星”提供必不可少的光学观测设备,如测量中程地地导弹轨道参数的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记录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其间,光机所遭遇“文革”冲击,10位科研人员被迫害致死,所长王大珩还得兼顾扫厕所,但他顶住重重困难保证了科研项目的进行。1999年9月,包括他在内的23位科学家,获颁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还领头攻克海上光学测量种种难题,为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3.“上书”最多的科学家

  有媒体称王大珩为“上书”最多的科学家。

  1986年3月3日,他和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3位老科学家上书党中央,提出高科技发展计划(即863计划)的事。两天后邓小平即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党 央、国中务院很快批准并实施了“863”计划。王大珩后来说,当初自己也走 个后门,找了自己的助手 邓小平的女婿、递交了其亲笔书写的倡议书。“863”计划实施来,我国在电子信息、生物、激光、航天、能源及新材料技术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后来,他又联合其他科学家,上书建议成立中国工程院、发展纳米技术、研制国产大飞机等。王老说,作为科学家,只要是重要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都应该提出来。

  4.谢绝“中国光学之父”称号

  王大珩不仅仅是科学家,还是杰出的教育家。他领导的研究所以及他创办的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英才。

  1948年王大珩回国,先到上海,后辗转由香港经朝鲜到了刚解放不久的大连,参加创建大连大学,并主持创建应用物理系,任系主任。1958年,他又倡导创办了以光学为专业的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78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兼任校长。

  王大珩一生桃李满天下,著名的光学家马祖光、核物理学家陈佳洱等都是他的学生,他的学生中成为院士的有20多位。

  他被人称为“中国光学之父”或“中国光学泰斗”,王大珩为此写信说明:“如果说我是‘中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你们怎么称呼他们?所以请不要再叫我‘中国光学之父’了。”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关注海峡都市报闽南版报社官方微博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球探体育比分:篮球比分直播: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在线QQ客服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是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