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记者来到坐落于崇阳溪畔茶亭山上的武夷山市第二中学(老区中学)。一栋栋洁白的建筑错落有致,依山耸立,掩映在青翠的山林中,朗朗书声,由远至近。
“这46阶石阶是建校初留下的最后一个老物件了。”走在武夷山二中通往山顶新操场的石阶上,56岁的老教师苏建生感叹,改革开放40年来,他与这历经沧桑的石阶一样,既是武夷山二中美丽蜕变的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1983年,21岁的他被分配到武夷山二中任教。学校创校初,学校与其他单位挤在一个山头。回忆过去的学校环境,苏建生记忆犹新:学校经常断电,学生提灯笼上晚自习;砖混结构教学楼,楼上拖地楼下漏水;黄泥操场和煤渣跑道,晴天一脸土,雨天一脸泥……
时隔多年,还有一件事让他难以释怀。“上世纪80年代初,寄宿生自己家里带米带菜,在食堂蒸饭。但是学校没有自来水,全校四百多名师生蒸饭、喝水,都用山垄田里的水。”
来之不易才备感珍惜。后来,学校陆续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教学楼、宿舍、食堂等,教学和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进入新世纪以来,政府又陆续投入几千万元,改善学校教学条件。当第一栋现代化教学楼拔地而起时,所有人无不欢呼雀跃。
综合楼、图书馆、操场、室内体育馆……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实施,人们印象中的那个二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提升,武夷山二中也由最早的30多位老师、40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初高中部64个班3000多名学生、222名教职工,其中中高级教师173人。
不单单是学校硬件设施加强,学校软件也不断“升级”。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到多媒体“智慧课堂’,二中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上,还反映在教学理念、教师综合素质等方方面面。
“现在教师掌握的技能越来越多。”苏老师介绍,上世纪90年代,他是市里第一批参与电脑培训的老师,现在学校绝大多数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许多教师能够制作多媒体课件。
几十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二中不论是教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在不断提升。1981年创校;1999年5月通过“三级达标校”验收进入重点中学的行列;2009通过“二级达标校”评估验收。学校初中教学质量多年稳居全市前茅,广受社会赞誉。
学校还积极探索特色教育的道路,取得良好成效。1991年,二中开始创办日语班和音体美特长班。日语特色教学成为该校一大品牌,学校被评为全国高中日语教学实验优秀学校。音乐、美术和体育特色教学也源源不断地为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体大、福建师大等高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荔城区多举措助力北高胡萝卜走出国门2025-04-02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