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对很多人来说,家是“避风港”,也是“加油站”,是“小天堂”,更是“幸福窝”。为了留住家庭的美好回忆,很多家庭都有拍全家福的习惯。昨日,三个家庭通过本报晒出全家福,讲述照片背后家里的那些事儿。
2000年,郑乌里的大女儿从香港回石井老家,在古厝外留影。
1984年,谢聪敏堂叔一家从香港回乡谒祖,家族四世同堂合影。
2004年,黄先生与父母、妹妹的全家合照。
2000年老照片:百岁老人睹照思儿女
在石井苏内村的一座古厝,109岁的老人郑乌里偶尔会翻出两本照片集,将她和儿女、孙辈的合照一张张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
郑乌里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连孙辈在内,她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了。五世同堂,她一直感念自己“很有福气”。
“遗憾的是,没有一张照片是集合所有儿女的,而且再也不可能有了。”郑乌里感叹,三个儿子和大女儿都先于她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她经历了四次。还有两个女儿移民香港,两三年才回家一趟。2000年7月18日,大女儿从香港回石井老家,他们在古厝外拍下的照片,成了郑乌里难忘的记忆。
如今,陪在她身边的是大孙子——61岁的陈金潮。她常常拉着陈金潮的手,摸他的头,笑着说:“怎么会这么乖!”已经是爷爷辈的陈金潮一点都不窘迫,还会笑着询问老人吃饭香不香、睡觉好不好。
“奶奶近年来眼睛不大好使了,看照片的次数越来越少。”陈金潮说,尽管如此奶奶精神好的时候,还会“讲古”,讲以往的经历、讲人生的坎坷……
“儿孙长大了,有各自的去处,一家人想要相聚太不容易。”郑乌里说,他们一旦回来,她总是格外珍惜。
这两本照片集,有的照片拍摄于20多年前,有的在十几年前。陈金潮说,那时候,有一个照相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照相机还是“番客”带回来的。如今,这些照片成了老人思念儿女的寄托。
1984年老照片:两地亲人唯一一次合影
“这是我们跟香港堂叔家唯一的大合照。”洪濑镇葵星村村民谢聪敏,晒了一张1984年堂叔一行回乡谒祖时家族合拍的老照片。照片上有30多人,四世同堂,围在一栋老房子的前面。
照片后面写着:“俩生兄,咱来拍摄张全体相,留作纪念。”
“堂叔十几岁时就到香港发展,60多岁才回来,真是少小离家老大回。”谢聪敏说,“当时要回乡前,他提前寄明信片过来,字里行间全是对家人的思念,还告知乡亲不要特意去厦门接他们。
“他们回来时,小村子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谢聪敏对堂叔回乡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们自己开着车回乡,村民第一次见到小轿车,纷纷跑来看稀罕”。
谢聪敏说,堂叔在家待了两三天就走了,但却非常关心乡亲,给村里每个人都发了钱,并出资帮助当时村里最穷的乡亲盖房子。临走时,他们拿出照相机,与亲人一起留下了唯一一次合影。
“拍照时,我特意换上了当时最时尚的衣服。”谢聪敏指着照片中穿着蓝色中山装的自己说。“每次翻看这张老照片,都会想起当时的情形,想念香港的亲人。”
2004年老照片:孩子长大了父母却老了
家住美林西宅村的黄先生晒的是一张2004年的全家福。
“那时候我还小,父母也还很年轻。”黄先生说,1987年他出生后,父母去厦门打工,俩人租了一套房子,一租就是6年。那时父亲在厦门杏林工业区一家工厂当厨师,母亲就在租房里照顾尚在襁褓中的他。
“后来父亲去了涤纶厂当厨师,工资涨到了200元,每个月给爷爷寄50元生活费。”黄先生说,1993年,父亲离开厦门,但仍辗转在篮球比分直播:各地。有时候为了赚节假日的三倍工资,父亲很少回南安老家与他们团聚。
多年未团聚,又担心家人的生活,黄先生的父亲1998年选择回到南安。“父亲回家后,炸油条、做包子、蒸馒头,赚钱更辛苦了,但一家人在一起,更开心了。”黄先生说,他至今还记得父亲教他的“明日歌”,“他让我明白要懂得珍惜时光,勤奋读书,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曾经的分离让我们更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黄先生说,为此,他们一家两三年就会拍一张全家福,希望能用照片留住时光。
“父母用心经营,让我和妹妹在一个普通但又幸福的家庭里长大,我一直很感恩。”如今,黄先生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希望能够给父母一个安稳的晚年,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我也希望我的家,虽然普通,但是幸福。”(记者 苏明明 何雪莲 实习生 黄俊涛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篮球比分直播::城舰共话鱼水深情2025-09-12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