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闽南地区的红砖厝,或深嵌城区,或隐于山林,时常令人眼前一亮。红瓦顶、红花窗、红地砖……鲜艳的“闽南红”,见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浓缩了一代代砖瓦烧制工匠的汗水。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梁培坤继承祖辈衣钵,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砖瓦烧制进行创新,让产品远销海内外。不久前,他申请的砖瓦烧制技艺入选了南安市第九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潜心钻研技艺
精品赢得客户赞许
12日,记者来到梁培坤的瓦窑。瓦窑厂房位于官桥镇泗溪村村外的小溪边,通向它的土路两侧散落着些许砖瓦,像在为来访者指路。进入大门,停着一台用于转运原料泥土的推土机。
厂房一角,梁培坤气定神闲,手持刮板推亮砖坯,偶尔细心地挑拣出杂质颗粒,随后将一块块做好的砖坯,整齐地码在身后的墙上。撒土、搅拌、制坯、阴干、烧制……瓦窑内,各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梁培坤也会不时巡视,跟工匠们攀谈。
从黏土到烧制成品,大概需要3个月。砖坯阴干的过程离不开阴凉的环境,放置窑洞讲究全窑烧透,装窑要懂得放火路,更要懂得火候。梁培坤介绍,烧窑是一门大学问,火过猛了,产品就会变成各种形状,火过弱了,就会产生烂弱,产品易碎易坏;砖瓦烧好需要将瓦窑密封,避免与空气接触,让其慢慢冷却……从入门到精通,真正掌握砖瓦烧制技艺,绝非易事。
“我接手的前两三年,瓦窑都是处于亏损状态,还花费很多材料。”今年62岁的梁培坤坦言,其父亲梁满水将技艺传授给他,刚开始,由于自己掌握不好火候,烧出的砖瓦半生不熟,次品较多,只得低价亏本甩卖。
“当作是买豆腐给你练刀了。”“别放弃,让工人赚点工钱也好!”在父母的鼓励下,梁培坤不断尝试,通过调整柴火用量控制窑洞温度,用心观察砖坯在烧制过程的收缩程度。
渐渐地,他掌握了技术要领,产品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很快,慕名的客户络绎不绝,有的担心产品被其他客户抢走,甚至提前备好货车,现场等待产品出窑直接拉走。如今,梁培坤的瓦窑,每年生产近20万片砖瓦,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深受众多古建筑师傅的认可。
几代传承不易
他为“闽南红”添砖加瓦
梁培坤的祖父梁后杞自幼随父亲学艺,但因烧窑数量少,难以维持家庭开支,所以他在业余时间拜师学医,并成为一名老中医。尽管如此,梁后杞从未放弃瓦窑的烧制,并将技术传授给儿子梁满水。继承父亲手艺的梁满水也因同样的原因,改行行医。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迎来了建房热潮,梁家又重建砖瓦窑……
1997年,梁培坤在父亲的教导下,走进了瓦窑。几年后,他经营的南安市官桥晋益(泗溪)砖瓦厂迎来了曙光,生意渐渐好转。
“即使被迫兼职、转行,也不能让技艺失传。”梁培坤说,采用古法烧制技艺不比工业化生产,利润率低,但梁家几代人的坚持鼓舞着他。
梁培坤现在想得最多的事,就是将手艺传下去,一有机会,他就会拉着两个儿子见习各道工序。
记者了解到,红砖红瓦主要用于民居装修、寺庙修建,甚至包括蔡氏古民居的修复。采访中,梁培坤如数家珍地展示着六角砖、方砖、筒头、滴水、宝盖等不同功能的产品,有些还刻有“福”字、“囍”字等。
“他们家的砖瓦是用柴火烧制的,古法工艺让材料原汁原味。”蔡氏古民居相关负责人杨先生说,修复蔡氏古民居的砖瓦,就出自梁培坤之手。
梁培坤告诉记者,他曾在浙江见过一家砖瓦体验馆,游客在那进行DIY,制作好的作品,工作人员还亲自邮寄到游客家中,这给了他极大的启发。“希望不久后,我们也能建个‘砖瓦烧制技艺’传承基地。”(海丝商报记者 朱晓西 黄奕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