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空吗?晚上又有演出了。”11日上午,74岁的陈应钦给伙伴们都打了电话,寻找搭档一起去官桥镇表演驴仔戏。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几年驴仔戏表演的场次变少,所以他格外珍惜每次表演的机会。
脚蹬一双千层底,红裤子,黑道衣,腰系一条细腰带,头戴一顶六角帽;鼻子底下的八字胡浓密且长,手持一根长烟管……穿好行头的陈应钦拍拍小腿,用闽南语说唱:“驴啊公,我今天没事做,准备牵我妻去丈母娘那玩……”熟悉剧情的乡亲们都知道,接下来,一场幽默诙谐、说唱跳结合的驴仔戏即将上演。
迷上驴仔戏一眼就是一辈子
近日,记者见到陈应钦时,他一身普通装束,与其他农村老汉无异。聊起自己的学艺经历,他总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可当记者请他唱两句时,他瞬间变得神采飞扬、信手拈来,手儿不由自主地微微摆动,头也伴着唱词轻轻晃动。
陈应钦是南安市溪美街道莲塘村人,13岁时,村里请了一位师傅教授南音,从此,他便喜欢上了传统文化。1969年,入伍后,陈应钦在陕西第一次看到驴仔戏表演。幽默诙谐的说唱搭配风趣的动作,让陈应钦瞬间迷上了驴仔戏。本以为离开陕西后,将从此和驴仔戏告别,没想到,退役回乡后,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应钦发现篮球比分直播:本土也有驴仔戏。
当时的陈应钦已30岁出头,但他还是选择从零开始学习驴仔戏。驴仔戏既不需要固定的表演场地,也没有规范的套路动作,全由表演者临场即兴发挥。一开始,陈应钦跟着当地的表演馆边演出边学习。别人在表演的时候,他就在一旁静静地看着,默默地记着表演者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模仿开始,慢慢摸索,直到掌握表演技巧。
很快,勤奋好学的他便学会了一身本领,能唱南音,会打快板、拉二胡……
值得一提的是,驴仔戏是一项演员与道具结合的形象节目,陈应钦认为,学习驴仔戏还要学会制作道具驴。
陈应钦说,刚学那会儿,他已经记不清经受过多少次失败才能成功做成一只道具驴,只记得双手被竹子扎得千疮百孔。
在陈应钦家里,记者看到了一只惟妙惟肖的“驴”:身穿纯色绒布衣裳,头戴小红花,一双溜圆大眼炯炯有神地目视前方,最逼真的,还得是头顶的那一对驴耳。“驴耳以前是用铁线扎成型再缝上布,现在是用轮胎内胎做的,所以更加逼真。”陈应钦说。
这几年,陈应钦不断改进“驴仔戏”道具,过去是先用白布缝补,再漆上颜色,制作时分前后两截;现在则用各色绒布直接缝补,改两截为一截,给驴穿上“裙子”后,驴的形象便更加生动了。
而缝补工作,则全由陈应钦的妻子负责。“就像我这件衣服,不穿了还可以用作驴衣裳。”陈应钦的妻子拿出一件外套,翻过面来笑着说,她在日常购买衣服时,总是会不自觉地思考这块布料适不适合做道具驴。
表演队伍变少 希望有更多的传承人
现在,每逢重大节日,陈应钦都会带着搭档走遍南安。从喜欢到学习,从学习到热爱,从热爱到执着,和驴仔戏结缘40多年的陈应钦,不仅自己唱出了名堂,还带出了不少有水平的学生,他的女儿10多岁便跟着他登台演出。
11日一大早,陈应钦接到官桥镇的邀请后,便开始给伙伴们打电话,寻找有空的搭档一起表演。“现在表演少了,没法固定和哪位搭档演出,都是有活了再临时招呼,化妆半小时,到现场交流两句,音乐一放就开演。”陈应钦告诉记者,他现在除了表演驴仔戏还兼做司仪,像11日这场活动,他下午5点多出发,晚上10点多才能到家。
最近,陈应钦接到的演出邀请慢慢变多了,但还是没了以前的光景。“以前一个月有10多场表演,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赶两场,现在一年也就近百场,收入极不稳定。”陈应钦说,随着人员变动、戏曲更换等因素,现在人们更多的是用杂技和特技来补充表演,基本上都是其他演出队伍没空了,驴仔戏才上场。
虽然陈应钦的驴仔戏班子走遍了南安,但是愿意学戏的年轻人仍寥寥无几,他的女儿出嫁后也改行了。“现在会驴仔戏的人基本都六七十岁了,表演队伍也日益变少。”陈应钦惋惜道,驴仔戏主要以闽南语顺口溜“说事说笑”来刻画生活,要用文字记载下来比较难,目前他表演的驴仔戏,唱词几乎都是他结合自己经历改编而成的。
在日前公布的南安市第九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陈应钦申报的驴仔戏入选。陈应钦说,他申报非遗的目的,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驴仔戏,将这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海丝商报记者 王丽清 李想 通讯员 洪英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一对非遗花灯 一段海峡情缘2025-01-20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