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在国内票房市场刮起了一阵旋风,不仅以12亿元票房成为月冠军,更引发了观众对国产同题材的“青春”“励志”题材的反思。这些年来,国产青春片经历了烈火烹油般的热潮,却屡屡陷入题材单一、剧情老套的怪圈,口碑也并不理想。
面对如今渐趋退潮的青春片,能否在“他山之石”中获得新的动力,充满正能量的“励志”题材是否能够成为青春片重新起飞的又一风口?
青春电影进入“退潮期”
谈起国产青春片,或者说青春题材电影,2013年由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标志。从这部影片开始,《小时代》《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栀子花开》等一大批同类题材作品竞相涌现,直到2015年掀起了一股高潮。
“这些青春片的特征是‘怀旧’和‘感伤’,更像是以过来人的眼光回望青春,受众也并非正当青春的少男少女,而是普遍年龄偏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索亚斌说。
只是很快,这种“青春追悼会”气质的影片形成了难以突破的“天花板”,很多为人诟病的窠臼,如“情爱”“堕胎”“出轨”等情节套路开始制约其发展。
到2016年,青春片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转向,以台湾电影《我的少女时代》为标志,青春梦想的延续和励志题材逐渐上升为主流,受众年龄也转向青少年人群。但也正是从这时开始,青春片的票房成绩似乎进入了“退潮期”。
“所谓涨潮退潮,我认为是一种正常现象。”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夏指出,青春片的创作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从未停止,只是在“大众”与“小众”间游移。索亚斌则认为,近几年青春片的起落和“小鲜肉”现象是同步的,文化趣味、受众审美的年轻化仍是大势所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超百万立方米 我国页岩气试产最高纪录刷新2025-09-17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