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学说,如果我想实现的话,他就帮我实现出来。然后他就在穆斯林的网站上发帖子,说我们的一些学生想把石舒清老师的这部作品拍成短片,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参与。当时是没有报酬的,而且如果谁想来,还得自己承担吃住行。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报名。
我们当时凑了12个人去西海固,但还没联系到石舒清老师,我们就先拍了。拍的过程中,我们去石舒清老师的家里。他当时没在家,他的女儿给他打电话,我的同学跟他沟通了这个事情,他就同意让我们拍了。于是在2007年,我们拍了“西海固三部曲”。
2009年在南京的中国独立影片年度展上,这个片子入围并放映,有些导演觉得还不错,还有人建议我把它拍成长片。后来在09年年末,石彦伟帮我找到了马金莲和马悦这两个宁夏回族作家,同我一起来写剧本,石舒清老师在此后也参与了编剧的工作。
到了2010年,我们在宁夏西海固花了大概十个月的时间体验生活,同时把剧本完成了,并开始筹备。但在临开拍时,当时的演员退出不演了,于是没有拍成。直到去年,我们觉得时机成熟了,才决定把它拍出来。
网易娱乐:之前您根据小说拍摄的短片,同如今的长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王学博:短片大概20多分钟,因为当时还是比较稚嫩,包括我们团队各方面也都比较年轻。因为小说有80%都是心理描写,当时觉得这些特别好的内容可以用字幕或者是台词表现出来。后来再看,既然小说80%都是心理描写,就说明主人公还是一个心思很重、不善表达的人。所以,我觉得用台词的话就违背了这个人物的性格,然后就想用构建影像的方式去刻画他的心理。在形成长片的时候,台词已经几乎都删剪掉了,完全依靠影像和声音的表达。
网易娱乐:原著小说只有六页,大概六千字左右。主要是围绕回族老人马子善的描写,但是您的电影里扩充了更多的人物,并且对当地人生活细节的表现更加充分。您之前做了怎样的准备,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王学博:主要在2007年的时候,我在那儿拍“西海固三部曲”,也拍了一部纪录片,叫《满寺村的邦克》。后来2010年的时候,我又在那儿体验生活,对当地有更多的了解。首先,我不太想用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去展现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那样会破坏影片的意境。所以说,我更关注的是整个这40天里,马子善会发生什么,整个这一家人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就把体验生活的部分和拍摄纪录片的一些内容,融入到了“前40天里”,就构建了这个影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