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明代航海家王景弘学术研讨会在王景弘故里——龙岩漳平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等6个省、直辖市,涵盖中国科学院、上海海事大学、厦门大学等13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进一步深化王景弘研究集思广益。
谈及我国古代航海史,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事迹被写入中小学教科书而家喻户晓,但与郑和并肩领航、共下西洋的王景弘却鲜为人知,其事迹贡献长期被历史烟尘所覆盖。随着我国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作为下西洋另一核心人物的王景弘逐渐从历史深处走进公众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王景弘是我们福建的乡贤,为开拓海上丝绸之路作出很大的贡献,大有文章可作。”深化王景弘研究,不仅可拓宽郑和研究的视野,更能为高质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贡献力量。
王景弘雕像
屡下西洋
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功臣
郑和无疑是下西洋活动中重要的首脑人物,但在七下西洋这种前无古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中,仅凭郑和一人之力恐难以通盘掌握,在郑和使团的领导成员中,王景弘是郑和有力的左右手,历史清晰记载着王景弘在七下西洋航程中的身影。
《明史·郑和传》记载:“永乐三年(1405)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这是郑和与王景弘首次出使西洋。
之后,在永乐五年(1407)、永乐七年(1409)、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五年(1417)、永乐十九年(1421),郑和与王景弘皆受命出使西洋。
宣德五年(1430),王景弘与郑和受命率船队第七次出使西洋。在第七次出使西洋时,郑和于1433年在返航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临终之时,他把带领船队继续航行的重担托付给王景弘。此后四个月,王景弘作为最高统帅,独自带领船队扶柩返回中国,完成了七下西洋的最后一次远航。
王景弘七下西洋的事迹有多方史料相互佐证,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但后有学者提出“八下西洋说”。据《明史·苏门答剌国》记载,宣德九年(1434)六月,为给死于中国的苏门答剌(腊)使者报信,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独自统率船队出使西洋诸国。八下西洋的观点提出后逐渐被一些文章采用,但因其涉及明初对西洋地理位置的定义、下西洋与一般外交出使的关系等问题,是否应当将“七下西洋”扩充为“八下西洋”尚有待学界充分论证。
在开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王景弘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对于郑和对七下西洋活动的全盘统辖和指挥,生长于沿海的福建、拥有丰富航海知识的王景弘则主要负责下西洋航路的选择、船队的管理等,侧重于船舶的制造、航海人员的选拔、船队应用物资的准备调用,以及主持下西洋航海的具体事务。王景弘牵头进行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海洋调查活动,矫正海航针簿与牵星图样,为航行提供技术保障。
晚年,王景弘在南京潜心整理下西洋的航海资料,编著《赴西洋水程》《洋更》等,这些原著虽因年久失传,但其中不少内容流落民间并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时期航海人员驾舟出海的“航海指南”。
王景弘不仅是伟大的航海家,也是明朝卓有建树的外交活动家之一。每次使洋,船队都随带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及各种工艺品与各国交流,发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通商关系,促进彼此间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增进人民之间友谊。
王景弘纪念馆
记载不详
史料有待进一步挖掘
王景弘本应是与郑和齐名的伟大航海家。但遗憾的是,对王景弘的忽视倾向古已有之。《明史》当中并未给王景弘立传,只在《郑和传》中附带提到他的名字。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会员仲跻荣说:“对于王景弘的研究相当不够,最困难的莫过于史料太少。”
由于史料记载的缺失,王景弘研究成为后人研究明朝七下西洋的缺项,研究过程中也常陷入众说纷纭的困境。
首先,王景弘与王贵通是否为同一人成为困扰诸多学者的一大难题。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陈学霖说:“这是一个载籍上缠夹不清、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各类史籍碑记的考察,有学者认为二者很多方面都离奇吻合。陈学霖还从文义上分析:“假定贵通是名,以景弘为字,十分贴切典雅,很容易联想为同一人。这样看来,二者为一人异名实无懈可击。”但厦门大学南阳研究院教授李金明却认为该论断存在诸多疑点,他表示:“王景弘是否就是王贵通仍值得商榷,还有待于今后找到更确凿的史料予以证实。”
在王景弘的晚年归宿上,学界也争论不休。王景弘去世的时间和地点,至今没有定论。海外传说,王景弘晚年留居于爪哇三宝垅,死后葬身其地。例如侯鸿鉴的《南阳旅行记》中记述“三宝洞旁有一墓,当时郑和、王景弘同游南洋。王卒于此,故葬之,相传为三保大人埋骨处”。但这多是口耳相传的民间传说,厦门大学教授庄为玑则猜测王景弘可能在南京去世,他认为:“三宝垅的王景弘之墓恐是传闻失实,未足为信。”
王景弘在下西洋中的具体事迹,更是传说多于定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罕见出土五件古代“蒸锅”,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