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洋楼航拍图 赖好摄
龙岩新罗区雁石镇苏邦村,坐落着一座始建于清顺治七年间的方形护楼河土楼——东洋楼。该楼前后历经三代人艰苦修建而成,布局特殊。又因其由内外两重方土楼组成,似渔网形,俗名“网形楼”。
这座迄今为止有着3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东洋楼,古色古香、规模宏大、结构奇特,被称为古建筑史上罕见的方形特色护楼河土楼。2013年,东洋楼被评为“球探体育比分: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唯一一座有护楼河的土楼。
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东洋楼东面紧靠山峦起伏的龙头山脉,西邻雁石溪支流硿溪,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也是陈姓祖祠所在地,又被称为苏邦东洋大宗祖楼。因其布局特殊且有护楼河等因素,近年来东洋楼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不同于圆形客家土楼,东洋楼外观呈方形,分内外两圈,呈“回”字形状,内圈为三层主楼,外圈为两层外楼,四周环以三至四米宽、水深1.5米至2.5米不等的护楼河。护楼河常年引洪溪之水,河里养殖鱼虾等。外楼两层楼四个转角处,有三个角建有防护角楼。“东洋楼主楼东楼当心间为陈姓的祖堂,祖堂和天井都是祭祖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外楼两层楼为居住用房。”东洋楼文物保护维修协会会长陈水木介绍说,整个天井是族人们祭祖、举办宴席的重要场地,可以同时容纳60多桌。
3月30日,记者实地踏访时了解到,整座建筑的墙体部分也极富特色:东洋楼最底下的墙基部分是由五六十厘米大小的大河卵石垫底,石缝中填以小石块,使其相互挤紧牢固。内外皮的卵石大头朝外,小块石头垫稳,这样不但使得墙基稳固,还由于石头的大头朝外,避免了敌人从墙外撬开。
据陈水木介绍,东洋楼主楼的东楼当心间每层均设有厅堂,一层是祭拜“福德”土地公之所,二层是奉祀五世祖竹泉公一派历代祖宗灵位,三层是开基宗友公灵位的祖堂。西楼当心间均为楼梯间。一层设有开放式房间20间。外楼四个转角中,有三个凸出的防护角楼,角楼二层设有枪眼,这在当时便于观察周围情形,并能够防御外敌的入侵。
此外,东洋楼楼内还完整保存着清康熙年间延平府副将、福宁总兵陈士恺的战刀,这把刀长1.75米、重4.25公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时至今日,东洋楼仍存在多处之谜,尚未有人能解开。“主楼天井的卵石看起来很无序、不整齐、高低不平,但是我们在这上面摆放桌子,都能放平,不会晃动。甚至,我们在这个天井里面做民俗上刀梯活动时,梯子放在卵石上面,人往梯子上爬也是稳稳当当的。”陈水木告诉记者。
“我们这里的内楼里面只有一个出水口,但是无论雨下得再大,这里都不会淹水。另外,外楼的河池有深有浅,有宽有窄,很奇妙。”陈水木说。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很多专家前来东洋楼考察过,但是都未能解开其中之谜。
苏邦民俗之脸上盖吉祥印(资料图片)
历经风霜,修旧如旧
这座极富美感的东洋楼,坚实牢固,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同时,由于地处雁石、万安、白沙三个乡镇交通要冲,自1652年以来的三百多年间,时常遭受到当地山贼、盗匪和溃兵的袭击,但是东洋楼从来没有被外界攻破,这也得力于其坚固的大门和外墙,以及宽广的护楼河和功能突出的角楼。
据当地居民口耳相传,1930年6、7月间,正是夏收季节,龙岩东方片反动团匪刘烈波率100多人到苏邦村骚扰,村赤卫队30多人仅凭10多支步枪和鸟铳依东洋楼拼死抵抗。相持阶段,团匪搬来稻草、木材烧外楼大门,被门顶内侧上方水箱储存的水浇灭。恼羞成怒的团匪准备用手雷和火药轰开大门,又被角楼射出的枪弹所阻。经两天激战,团匪付出死3人,伤十多人的代价后,才悻悻离去。村赤卫队仅轻伤数人,保住了退到楼内的数百名村民和新收的两万多斤稻谷。现在东洋楼外大门仍保留局部火烧的痕迹,边墙上还留有弹孔,这也成为了当年土楼保卫战的历史见证。
建筑里留下的种种痕迹,是东洋楼历史的见证。之后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后人们因为各种原因又对东洋楼进行了改建。“在修缮恢复原貌前,东洋楼主楼一层局部还被改建为生产队的猪圈。”陈水木说。
2001年,东洋楼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开始渐渐得到较好的保护。当时,相关部门对东洋楼的建筑、设施和周边环境都进行了保护。
为了让东洋楼更好地被保护起来,保持原有的风貌。2014年,多方又一起对东洋楼进行了整体性勘测,对当时东洋楼天井杂草丛生,杂物堆积,楼体内部分地方残损,主楼楼梯木板局部糟朽等问题进行了解决和修缮。
近几年来,在陈氏宗亲和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对东洋楼局部抢救性的修缮从未间断。2015年4月,东洋楼又进行了整体性的修缮工程。“土木结构的土楼,时间久了难免出现漏雨等情况,很多地方的墙体和木板都需要修补。虽然耗时费力,但我们一直坚持贯彻修旧如旧的修缮方案,尽力保留原有的建筑特色。”陈水木说。
苏邦民俗活动上刀梯表演。(资料图片)
以楼为媒,文化迎客
元宵灯会是苏邦村传统民俗活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据苏邦陈氏族谱记载,苏邦陈氏族人始祖于明正统至景泰年间(1426—1456)到苏邦安家落户,因人丁欠旺而一度迁出。其四世祖陈幽国公于明隆庆末万历初(1567—1575)举家回迁苏邦东皋创业,为祈求人寿年丰、人丁兴旺、家业昌隆而发起上元(元宵)祈福活动,后人秉承祖训,从而相沿成俗。
苏邦村元宵灯会由多个活动项目组成,主要有法坛祭仪、绕境游灯、上刀梯舞狮、傀儡戏等。这些已经成为了东洋楼年年不变的活动项目。
法坛祭仪是全族人最关心也是最神圣的事,具有浓厚的道家文化色彩。大年从正月初十起,为时五天五夜,小年从正月十二起,为时三天三夜,请来道教师公班主持法事,设师台打醮,全村人按风俗顶礼膜拜,共同祭神祈福消灾。这期间村里决不允许酗酒打架斗殴,偷盗赌博等行为,人人自觉遵守村约,社会风气极好。绕境游灯是另一重要节目,“灯”与“丁”谐音,“游灯”即“游丁”。
近年来,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同时,东洋楼逐渐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2016年12月,苏邦东洋楼一年一度的冬至祭祀文化节跟往年不同,当时邀请了海峡两岸的陈氏宗亲约100多人参加。文化节举办了祭祀、采茶灯、舞狮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让外面的陈氏宗亲深入了解东洋楼。
“在这里看到方形的东洋楼,四周还有护楼河,心情非常激动,我感受到祖先伟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台湾来参加东洋楼冬至祭祀文化节活动的台湾世界陈氏宗亲总会名誉理事长陈盛根说,“台湾与福建乡亲血浓于水,台湾的文化与福建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300万台湾陈氏宗亲期待与福建宗亲进一步的交流。”
2017年6月,第九届海峡论坛·海峡百姓论坛·陈氏宗亲大会在东洋楼举行。当时,吸引了来自闽台两地及湖北、江西等省陈氏宗亲共500多人参加。“著名的书法家陈大络先生是我们陈氏宗亲,海峡论坛期间他在东洋楼里住了20天,创作了40多幅作品赠予东洋楼。海峡百姓论坛当天,也有很多书法家在这里创作。”陈水木介绍说,通过文化搭台,促进了大家的交流,让外界更好地了解东洋楼的历史和文化。
记者手记
守护历史遗产 打造美丽家园
每个历史时期,每个区域都有独具特色的建筑,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历史留存下来的积淀,弥足珍贵。闽西土楼、闽中土堡等一批建筑物反映了当时历史社会的文化、风俗、营造技术、建筑水平、工艺技巧,生动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审美价值,对于当今建筑也是极为重要的参考。与其他土楼建筑不同,东洋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福建土楼群里一颗闪亮的明珠。
土堡还是宗族、家族、乡亲共同生产、生活和传承文化的理想场所,民间祭祀祭祖、节庆等民俗活动等多聚集于此。但受制于时间、建筑材料、自然气候等多方面的影响,如何保护好、修缮好这些历史留存下来的建筑,以一种更为科学的方式将建筑文化传承下去,是当代人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庆幸的是,对于古建筑科学合理地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民间力量的共识,并逐步形成一套有效的机制。尤其是应抓住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保护性开发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留其原始味道的同时,科学规划、合理谋划,打造环境优美、具有田园气息的美丽乡村。(福建日报全媒体记者 邱妤 通讯员 温连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祝贺!我国最大“沙戈荒”光伏项目成功并网2024-12-19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