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成为国家战略核心的今天,我们不再缺少高水平的论文、专利与实验室成果。然而,如何将这些“科技存量”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却始终是一道待解的难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连日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晋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各大院校、机构的3.6万名参赛者、1743个入围项目,齐聚福建。这不仅是一场人才的盛会,更是一次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之间的深度对话。
从“揭榜领题”到“常态化对接”,从“实验室数据”到“生产线产品”,在激活科创“源头活水”,锻造新质生产力“硬实力”的进程中,一条从科研到产业的转化路径,正逐渐清晰。
从“张榜”到“领题”
打通科创产业化“最后一公里”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着一个亟待破解的“二元结构”: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大量专利论文沉淀为“知识库存”;另一方面,广大实体企业,特别是数量众多、身在市场浪潮中对技术迭代嗅觉敏锐的中小企业,却常面临“创新无门”的困境,对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技术难题“求解若渴”。
“我们有很多技术想要落地,但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去实施;而企业方面又有很多技术难点,也不知道去找谁更精准高效。”福州大学博士后王文成的一席话,道出了创新要素在产业界和院校端之间流动不充分的问题。
科研端有技术无场景,产业端有需求无对接,面对这一共性难题,今年博创赛的“揭榜领题”赛制受到了两方的一致好评,在此次大赛中大放异彩。
它将企业真实的技术需求张出“英雄榜”,让能者贤士“揭榜”攻关。这不仅是赛事形式的创新,更是科技资源配置和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体现了“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务实精神。
天津工业大学博士后邓南平团队揭榜恒安集团“高自洁轻量化非织造布”课题,将30年技术积累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验室指标满足率高达87.5%,迅速走向产业化探讨。
“之前,我们做的基础研究比较多;现在,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要的引导下,我们也开始转向产业化的研究。这里面大有可为。”邓南平说。这位来自湖北的汉子,通过博创赛激发了对福建产业土壤的浓厚兴趣。“我们的很多技术,在这里有很多产业化应用的机会,所以,我们想多在这里‘揭榜’落地。”
此外,王文成团队针对陶瓷抗菌性能检测的行业痛点,以创新技术将检测周期从14天缩短至48小时,直击企业研发效率提升的堵点。
这些案例证明,“揭榜领题”有效地将科研力量引导到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让创新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从“接受者”到“出题人”
构筑创新要素“良性生态圈”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企业是主体。让高端人才走进企业,让技术研发贴近市场,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本次大赛凸显了一个鲜明趋势:企业正从创新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出题人、合作者和投资人。
安踏集团创新研究部技术研发高级工程师、博士后车秋凌分享了通过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与武汉纺织大学联合攻克“玄武岩纤维材料”的案例。
一场“点石成丝”的技术突破,让天然玄武岩化身高强度、透气性俱佳的鞋面材料,这正是“企业命题、校企共解”模式的硕果。
车秋凌希望,博士后们要“接地气”,高校的评价体系也应给予产业化成果更多认可,共同激励人才在产业一线发挥更多价值,“哪怕这些技术成果中只有10%可以落地,给产业带来的效益和变化都是巨大的。”
信泰集团执行总裁许金升介绍,其与客户建立的联合创新机制中,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内容直接催生了无水染色、智能经编装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这种深度融合,使得创新活动直接根植于市场需求,确保研发方向的精准和成果转化的高效。“如果有合适的项目,我们企业自然愿意主动投资。”
当“产业越壮大,人才越集聚;人才越集聚,创新越活跃;创新越活跃,产业越升级”这一良性循环开始加速运转,这场国家级的赛事正与企业自身的创新平台、需求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一个吸引、集聚、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创强磁场。
从“跟跑”到“领跑”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什么土壤?
让“揭榜领题不止于博创赛”,已成为不少企业与博士后团队的共识。这种“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的对接方式,不仅高效精准,更在过程中重塑了产学研的合作生态。王文成说,希望这样的揭榜张榜“全年开展”“全渠道推广”。
车秋凌告诉记者,安踏集团通过博士后工作站还落地了许多与高校的项目,产生了许多以科技创新技术命名的IP,推动了品牌专业化属性。“科研评价不能仅停留在论文与课题,而应更多关注技术能否真正‘用起来’,能否带动产业升级。”
作为从实验室到产业“田野”实践的多年亲历者,车秋凌见证了许多优秀尖端技术在运动用品领域落地,带动中国体育品牌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
从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从生物医药到航天航海,如今,更多的产业也正在通过科技创新,让中国智造实现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不仅是一场赛事,更是一个信号——一种更开放、更高效、更可持续的科创转化机制,正在逐步构建。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从“揭榜领题”到“全年张榜”,从“单项合作”到“联合创新”,从“实验室数据”到“市场产品”——这条路径的背后,是中国对“新质生产力”的深刻理解与坚定追求。
只有当创新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扎根于车间的轰鸣、产线的节奏与市场的检验中,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产业越壮大,人才越集聚;人才越集聚,创新越活跃;创新越活跃,产业越升级”的良性循环。
潮涌东方,千帆竞发。“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的战略中,高端人才的智慧与企业家的精神相互激荡,我们必将持续推动科技的“流量”转化为坚实的新质生产力“存量”,为高质量发展锻造更坚实的道路。
(记者 柯国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探访城乡融合的永春之路:新韵·新事·新风2025-10-21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