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以下简称“博创赛”)正式进入倒计时一个月阶段。作为赛事东道主,晋江进入全面冲刺。从交通网络到科创载体,从赛事场馆到生活配套,这座城市正以“最优姿态”迎接全国博士后人才。今起,《晋江经济报》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聚焦晋江以赛兴城、以赛强产、以赛聚才,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记者 李玲玲 秦越 摄影报道)
“当好东道主,喜迎博创赛!”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的脚步越来越近,10月26日至28日,这场创新盛会将在晋江国际会展中心精彩上演。
随着大赛的日益临近,9月24日至26日,晋江用一场城市灯光秀点亮夜空。璀璨灯光不仅为赛事预热造势,更生动展现了东道主的热情好客与城市创新活力。本报记者李玲玲秦越摄影报道
博创赛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场赛事”。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博创赛恰似一块“强力磁石”,既吸引着高端科创人才与项目资源集聚,也倒逼城市在基础设施、功能配套、环境品质等方面加速补短板、提能级——
交通升级不仅为赛事客流提供便利,更完善了城市对外联通的“动脉”;科创载体的搭建不仅是赛事项目落地的“跳板”,更夯实了晋江培育新兴产业的“创新土壤”;民生配套的完善,不仅让优秀人才“住得安心”,更彰显了城市“以人为核心”的城建温度。
在晋江,从“创业无忧”的科企协同,到“生活无忧”的同城待遇,再到“精神无忧”的人文浸润,这座城市正以全维度保障,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这场高端赛事的落地,正是晋江“创业有支撑、生活有温度、精神有归属”的城市生动叙事。
创业无忧
科企协同培育创新沃土
一块白色EVA材料,凑近紫外线灯,洁白质地瞬间变成亮蓝色;关闭灯光,仅10秒,蓝色完全褪去,材料恢复白色——在晋江,这不仅是特殊鞋材神奇的“变脸”,更是“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行动的产物。
这款鞋用长效光变产品,是福建鑫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晋江同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攻克超临界鞋材关键技术后研发的新材料,真正实现了“科技赋能效益”。
今年来,晋江市提出“企业家+科学家”融合创新工作机制,科企响应并推进产学研合作速度之快,远超预期。但是,细究晋江的产业根基与创业生态便会发现,这样的“快”实则在情理之中,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作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晋江打造了1个超3000亿元(鞋服)、1个超1000亿元(纺织)、2个超800亿元(建材和食品)、2个超400亿元(智能装备和生命健康),以及1个超100亿元(集成电路)的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重要的民生消费品制造基地和品牌基地。
在坚实的产业基础之上,大院大所成为技术赋能的重要力量。
走进晋江市三创园,绿树掩映间,一座环形建筑格外醒目。阳光明媚时,透过玻璃外墙能清晰看见科研人员忙碌的身影。这里是晋江发力21世纪“新材料之王”赛道的重要载体——福建海峡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
近年来,晋江依托制造业基础,抢抓新材料风口,把石墨烯作为赋能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赛道,引进落地北京石墨烯技术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在高分子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环境净化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已拥有24件专利和近百项标准规范,不断推动石墨烯技术成果由“样品”变成“产品”。
基于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局限,晋江引进大院大所,着力解决科技创新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薄弱等短板问题。如今,晋江已经落地运营港理大晋江技术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晋江分中心等13家高水平科研平台,实现主导产业科研平台全覆盖。
可以说,强大的产业支撑、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旺盛的市场需求,让晋江整座城市成为创新应用的“最佳试验田”。
生活无忧
安居乐业诠释城市温度
有温度的城市,留得住有梦想、爱打拼的人。
今年,集成电路产业园的小林搬进新交付的保障房,不用再为租房奔波。工作有奔头、生活有安稳,这让小林更安心地扎根晋江。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园(科学园)的配套项目,芯动家园向集成电路产业人才提供精装房共1388间,实现当日拎包即可入住使用。
这些年来,晋江立足“应保尽保”,不断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结合城市更新、低效用地盘活、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在篮球比分直播:南翼国家高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园,以及陈埭镇等“三新人群”集聚重点区域筹集谋划项目,多渠道增加房源供给。
住房不仅是一个家庭“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优秀人才选择一座城市扎根发展的“有效票”。一个房产数据可见一斑:今年来,晋江二手房成交量不断上升,从购买主体来看,购买二手房的客户,晋江户籍以外的购房客群占比高达58.99%。
住房之外,教育均衡让人才无“后顾之忧”。
9月刚开学,来自福州的新晋江人林文对安家晋江的信心更足了。两年前,他通过积分优待政策买到了心仪的房子。如今,大儿子顺利就读最近的小学。“在教育方面,新晋江人子女与晋江户籍学生享有同等待遇,就近入读公办学校,这让我们心里很踏实。”林文感叹。
早在2011年,晋江就在全省率先推出居住证制度,持证可享有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险、医疗互助等市民化待遇。而过去的这十多年,晋江不断加码城市基础配套建设,2024年,晋江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总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的32.93%,保障全省县域规模最大的12.08万名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医疗方面,对接上海六院、上海十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树兰医疗集团等高端医疗资源落地晋江,三大医共体差异化发展,基层普惠医疗渗透城乡,“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村、康复在基层”的民生承诺变成现实。
从“住有所居”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晋江用无差别的民生保障,织就了一张覆盖人才生活全场景的“安心网”,让无论本地还是外地人才,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家”的温暖。
精神无忧
文体旅交融滋养心灵归属
对于扎根晋江的优秀人才而言,工作之外,精神的丰盈与心灵的慰藉,藏在这座城市文体旅融合的密码之中。
2016年底,从厦门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毕业后,李琦铭来到晋江,从事机器视觉和人工智能研究。近十年间,他和团队努力将前沿技术应用到企业数智化变革中。
研究机器算法的李琦铭,在晋江也构建起自己的“幸福算法”——来晋江的第二年,他就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很快买了房、结了婚,成了晋江女婿,有了一对活泼可爱的子女。
在李琦铭的“幸福算法”里,有一群相识近十年的球搭子,在周末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羽毛球赛,是不可或缺的休闲生活“代码”。为此,他愿意每次开车前往池店的俱乐部,和球友们聚一聚。“无须远行,周末的闲暇时光,就能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体旅场景中卸下工作的疲惫,找到精神的栖息地。”李琦铭感慨道。
五店市传统街区是感受闽南文化的“第一站”。傍晚时分,红灯笼沿着古厝的燕尾脊次第亮起,南音的旋律与街头乐队的吉他声相互交融,传统与现代碰撞出奇妙火花。梧林传统村落则演绎着“番仔楼里的慢时光”。这里活化的番仔楼,既有南洋建筑的风情,又融入闽南传统元素,“传统文化+科技”创意workshop,总能吸引不少人才参与。
如今的五店市、梧林,不仅保留着一幢幢古厝,更引入非遗体验、文化展览等业态,成为大家“触摸历史、放松身心”的高频打卡地。
自然与文化交融的九十九溪生态走廊,是人才亲近自然的“城市绿肺”。不久前,“乡聚田洋,才创未来”田洋九九青年人才社区揭牌仪式暨“高层次人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分享会在晋江市九十九溪流域田园风光举行,标志着晋江第一个聚焦乡村振兴与人才融合的创新平台正式投入运营。这是晋江打造近悦远来人才服务生态圈的缩影。
从“古厝里的文化体验”到“溪畔的自然疗愈”,对优秀人才而言,这一个个文化地标,不仅是文旅景点,更是“灵感碰撞、精神放松”的双重空间。
从“办赛事”到“办城市”,晋江以全维度保障为人才搭建逐梦舞台。每一处为赛事完善的设施、每一项为人才优化的服务,都成为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纽带”,为城市未来发展积蓄更多动能。
(记者 蔡斯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篮球比分直播::城舰共话鱼水深情2025-09-12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