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3月1日讯(闽南网记者何志雄张凯航梁君栋)14岁做学徒,跟着师傅学雕刻,17岁出师,带着两个14、15岁的学徒,走遍篮球比分直播:为人雕刻眠床。
而后开工厂,创办“艺达木雕”,将产品做到遍及新加坡、泰国、台湾,仅在台湾地区一处就有两三百座庙宇建筑或雕刻精品,出自于他的“艺达木雕”。
40余载的雕刻生涯,让郑银聘这位晋江东石走出来的小伙子走过半生,磨砺出精湛的技艺,已为球探体育比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晋江市工艺美术协会会长郑银聘向闽南网记者讲述一代匠人的指尖岁月
近日,我们走进晋江市东石镇潘山村,与郑银聘促膝长谈,听他讲述一代雕刻匠人的指尖岁月。
2011年,木雕(晋江市)入选球探体育比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小爱玩“刻刀”破例成学徒
潘山村,是闽南有名的木雕之乡,人口一千多人,在上世纪60年代的鼎盛期,村里从事木雕工艺的人占到了80%,东石出产的木雕产品,已在闽南地区广受认可。
在这批勤劳刻苦的人当中,郑银聘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个。1957年出生的他,如今已经年过六旬,但是回想起年少拜师岁月,郑银聘仍历历在目。
师从潘山庙宇木雕工艺创始人柯子庆的儿子——民间雕刻大师柯贤成、柯贤兴,14岁时,郑银聘开始了自己的雕刻生涯。“师傅跟我父亲是至交,小时候住在一个院子,那时候,就总喜欢拿师傅的刻刀来玩”,郑银聘说,这一幕,却让父亲看在眼里。
自己14岁那年,心思不在读书上,父亲就对他说,“要不让你学雕刻吧”。父亲有意无意的一个想法,却让郑银聘喜上眉梢。
“原本只收一个学生的”,郑银聘说,看在与父亲的交情,也看他平日里确实爱钻研这一行,师傅才破例加收了他这个学徒。
择了个好日子,1971年农历正月初八,备好猪脚、面线、鸡蛋、药酒,他和师傅的一个侄儿一起,就行了拜师礼,正式入门。
从“小师傅”到创办企业
当时东石的木雕产品,大多是闽南眠床雕刻为主,郑银聘拜师后,最开始学的也是这。背着姑姑送的一个饼干铁盒,带上工具,郑银聘就随师傅走遍篮球比分直播:,到处做眠床。
刻苦钻研下,技艺日益精进,学艺三年出师,郑银聘还带2个徒弟。“一个14岁,一个15”,郑银聘说,当时自己也才17,3个少年郎,就这样开始白手起家。
“当时结婚,两三年前就开始要准备了”,郑银聘说,眠床是不可缺少的,通常是主人家买下一块好木头,然后再专门请上木匠,上门雕刻。一开始,雇主人家看到3个少年,还颇有些芥蒂,“人家心里都在想,‘这不三个小孩子吗,真的能行?’”
郑银聘笑着说,当时恨不得一下子老上几十岁的渴望,恰似如今想的能回到年少,这样对方就不会因为年纪对他的技术产生不信任感。不过,压力最终并未让郑银聘束手束脚,几日之后,完整的作品呈现眼前,对方很快也就信服了。
技术在尝试中不断进步,郑银聘也渐渐打出名堂,80年代,他参与漳州龙海白礁慈济宫的雕刻,技术也受到台湾客户的认可。他也嗅到商机,与人合作成立工厂,主要生产潘山庙宇木雕,承接台湾寺庙建筑雕刻。
每一件木雕成品,都是经过一道道工序精雕细琢而成
心系传承着力培养年轻人
在做大企业的同时,郑银聘也不忘不断提高自己的雕刻水平。“台湾庙宇要求更加精细的木雕,这在做工上就要求一丝不苟,精工细作”,郑银聘说,他也不断吸取经验,创新雕刻技术,跟上市场的变化。
《仙人指路》荣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
沉下心来,他的雕刻作品,也屡获各类大奖,如木雕作品《龙柱》荣获第二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最佳文化精品铜奖,木雕作品《招财进宝》荣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评比金奖。
精雕细琢的庙宇模型
“许多从事庙宇雕刻的人,都不重视雕刻评比。我们作为传承人,量要做,精工细活也要做”,郑银聘说,在这几年,他在传承这一条路上,越走越坚定。
有感于年青一代学习木雕的越来越少,他不但在工厂里做好人才培养,还会联系一些民间工艺名人前来讲课、培训,以期培养出更多木雕工艺人才。
他所创的公司荣膺多项荣誉
此外,他还着手打造潘山木雕文化传承基地和晋台庙宇建筑与木雕文化展示区,公司也开辟专门区域,联系位于东石镇的侨声中学、潘径中学等学校,建成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基地、兴趣爱好园区,并着手尝试与高、中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工学结合,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直接体验,爱上木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