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龙湖梧坑村,提起志成兄弟楼无人不知。这座楼在梧坑村已然成为一栋标志性建筑。这座始建于1935年的建筑,代表了当时顶尖的建筑水平。更特别的是,仅一座楼,就有约50间房间,139个门,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由此可见。
近日,记者来到梧坑村,探访这座超过80年的番仔楼——志成兄弟楼。
位于梧坑村 房间约50间 建时花费约5万大洋
就像三座大房子相连
大门并不位于整座房子的正中,而是设置在围墙的侧面。当记者来到正门的时候,不由得昂起了头。正门并不大,但样式却十分少见,整个大门共有三层,像叠加起来的亭子,每一层的四个角颇有燕尾屋脊的味道,细看可发现,每一层的屋脊的细节都不一样,可见设计之用心。
走进大门,是一个开阔的院子。志成兄弟楼就坐落在这个院子里,共有三层。走进一楼,可以发现,这座楼保存得十分完好,甚至连木窗上的水墨图案还清晰可见。房子中间是天井,让整座房子的采光更为通透,左右两边的格局是对称的。
记者来之前就听村里的人说,这座楼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门很多。当记者觉得一楼几乎走了一遍的时候,心里不由得疑惑:二三楼的构造和一楼相似的话,这样算起来门也不会多啊。但当其中一个侧门打开时,记者才发现,这一楼还大着呢。这门后不是一个房间,简直是又多了“一栋房子”,只不过连在一起。而在另一侧也是同样的结构。就像三座大房子相连,规模可想而知。若不是有熟悉的人带路,还真找不到方向。
通往二楼的楼梯也让人惊艳了一把。只见楼梯有红、白、黄、绿四个颜色,在80年前这样的建筑水平应该说是非常之高了,而且保留到现在,颜色和花纹都还十分清晰。一般来说,楼梯都是在同样的位置,但记者却在二楼楼梯口附近转了半天也没找着通往三楼的楼梯在哪里。原来,这通往三楼的楼梯在中厅后面,要打开一个门走进去才能看得到。
三楼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阳台的“圆顶亭子”了。这个亭子共有六根圆石柱,石柱上的半圆形从外部看像一个半球倒扣着,站在这个圆顶下,可以看到中部均是空心的,说话时还会有明显的回声。这个“圆顶亭子”是欧式风格,但是最顶部却是一个小型的中式石亭,中西融合得十分和谐有美感,让人不住称赞。
当年花费约5万大洋
从一楼到三楼,可以发现,建筑材料大部分都是石料和木头,经过了80余年,除了加装水电以外,从未整修过,却还十分坚固。木材和石头雕刻的图案也都十分精致。虽然该楼的后人已经迁往菲律宾,但是一直请人照看着。记者走访的时候,春联和红灯笼都还鲜艳着,院子晾着的衣服也为这座楼添了不少生活的气息。
那么,这座番仔楼的主人是谁呢?据了解,这座楼的主人叫许志北(许志成),家中有三兄弟,故该楼名为“志成兄弟楼”。许志北的后人多年前就迁往菲律宾,为了了解更多关于该楼的细节,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许志北的孙子许金钿。
许金钿告诉记者,该楼始建于1935年,是其先祖父购地兴建的。许金钿还将购地的房契和当时房子设计细节的说明书拍照发给记者。
在照片中,可以看到说明书的封面写有“梧坑乡许志北先生三张间楼说明书 振成公司订”。
许金钿介绍道,该楼的房间约有50间,共有139个门,从1990年开始闲置。当时建筑所用的材料大部分来自菲律宾,整个房子的建造花了约5万大洋。该楼住过军队,再后来龙湖粮站、梧坑小学、梧坑大队等都曾借用过该楼。
有村民告诉记者,该楼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曾有电影来这里取景拍摄。
在志成兄弟楼周围,还分布着十余座古厝,构成了一片闽南番仔楼群。
记者从村里获悉,村里拟整合闽南番仔楼群、净觉寺和村水塘等场所,筹划村级文化公园项目,进行连片改造提升,配置文化长廊、园林绿化和栈桥等设施,提升居民居住环境,这样也能更好地保护这些古建筑。(记者_施蓉蓉 董严军 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