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的昔日荣衰
其实,在1960年出生的范志伟儿时,“技工”二字对他而言本身就是个很“高大上”的标签。
“那时候做技工是很体面的一件事,一说谁的父母是八级钳工,大家都会羡慕得不得了。”于是,在他19岁那年,范志伟“子承母业”,在母亲退休后顶岗工作,光荣地成为了云南白药厂的一名钳工,一干就是38年。
刚进厂时的范志伟每月拿着18元的稳定工资,他对这份工作心满意足,从未想过罩在技工身上的荣光会黯淡得如此突然。1985年,云南白药厂在国企改革的浪潮下进行调整,厂里大批工人转岗、下岗或“下海”。两三年的光景过去,有些下海经商的昔日同事开起了好车住上了好房,而范志伟仍拿着几百块的工资。
“当时心情有点复杂,那时对技工的身份认同就比较低了,大家更认可商人。”范志伟虽然心里有些纠结,但还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了下来,“一是我喜欢捣弄这些机器,可能我也没有经商的才能就不想去‘下海’;二是觉得这个企业也很好,是云南甚至是国家的一张名片,另外在这里工作生活起码也有保障。”范志伟说。
而在上世纪末,杨经元所在的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也正在经历着“转型阵痛”。
学院始建于1953年,隶属于云南省交通运输厅管理。“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都是统招统分配,意味着不用担心生源和就业,但计划经济体制要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学校也要完全面向市场来办学。” 杨经元自1985年7月从该校毕业后便留校任教,如今已成为云南交通技师学院院长。
回忆这34年,杨经元记得招生最困难的时候应该是在2002年,“当时到处跑学校去宣传招生,人家就问你是什么学校,发什么学历证,我们说发不了学历证,人家就觉得又没学历,出来又是当工人,扭头就走,让我们很是尴尬。”杨经元介绍,那一年,云南交通技师学校只招到约200位学生。那时候,坊间也流行着一种说法——“防火防盗防技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