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杀鱼上名校”引发热议。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有动物学实验环节,要求现场解剖一条鲫鱼,取出鲫鱼特定部位的骨骼;最终有50位选手脱颖而出,不仅拿到了金牌,还入选国家集训队,并凭此获得保送资格。
在一个盛行“浅阅读”的时代里,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杀鱼上名校”迅速地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遭受娱乐化的解构。“杀鱼上名校”的以讹传讹,既有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失真、失准,也有公平焦虑和向上社会流动的渴望导致的浮躁与喧嚣。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在有效信息供应不足的背景下,具有刺激性的谣言对受众精神需求的满足,谣言内容与受传者预期的吻合以及受传者之间的相互印证,都会让谣言“乱花渐欲迷人眼”。对学科竞赛和保送制度一知半解,热衷事半功倍“走捷径”,让谣传有模有样;实际上,看上去言之凿凿的“杀鱼上名校”,根本经不起推敲。
事实上,保送制度作为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既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吸纳优秀学生和尖子生的机会,也为那些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力的学生提供了拥抱名校的机会。
新闻中提到的学科竞赛,不仅要求选手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也要具备超群的想象力和突出的创新创造能力,那种指望死记硬背、玩“题海战术”的知识拷贝型的选手,很容易败下阵来。能够读懂全国权威生物学期刊学者发表的论文,知识点至少要覆盖到生物学大学本科阶段;那些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金牌的学生被保送名校,并不是靠运气,而是凭借才华和实力。
夸大其词、移花接木的“杀鱼上名校”,说到底就是一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决赛分为理论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各占50%的分值;实验操作部分又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各占分值25%,解剖鲫鱼只占其中一部分分值的三分之一;换言之,解剖鲫鱼只占实验操作成绩的十二分之一和总成绩的二十四分之一,“杀鱼上名校”显然是无稽之谈。
“解剖鲫鱼,取出特定部位的骨骼”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它不仅需要生物学专业知识,也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良好的动手能力,选手们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即使是经常杀鱼的菜市场大叔大婶,通常也没有这样的技能;至于那些围观起哄的看客,大都是借题发挥。
当大多数学生还在为高考埋头苦读的时候,少数人却已经迈入了名校的大门;比较差异下的心理落差,难免会让一些人用怀疑乃至批评的眼光打量“杀鱼进名校”。从这个角度上说,“杀鱼进名校”意外承受的误解与非议,也是公众情绪的一种表达。同时,让保送制度更加规范、更有公信力,“杀鱼进名校”的谣传才会更少。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