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坊:“清明上河图”里可找到古代出版商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还不能说有严格意义上的出版业,书都靠手抄,因此在先秦两汉乃至魏晋时期,书都是奢侈品,“我遗子,惟一经”,给自己的后代留下一本经书,听起来轻巧,其实真是这么容易吗?非也,那时候留下一套书给儿孙,如同留下一套豪宅。一本书的存在感比现在的书本强多了,司马相如给汉武帝上一篇文章,几千字装满了一马车,普通百姓想都不敢想。
科技,只有无所不能的科技,才能改变读书人的命运。先是纸张问世,接下来它的亲戚:印刷术,这个神技一出现,普通读书人眼前出现一道光芒。因为知识便于携带了,也变得便宜了,当然,抄书的人也失业了,当年班超投笔从戎,其实就是不想当抄书人了,他转型忒快,在印刷术出现前几百年就跳槽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的行业出现了:出版业。一个新的群体出现了:出版商。
以印刷为基础的出版行业在宋朝闪亮登场,它有一个实体依托,就叫书坊。它既有生产车间,又有销售门店。书坊作为新生的行业领头羊,到底有多牛呢?看苏东坡的记载就知道了。苏老师是读书人,当然会注意到书本的生产和流通情况,他在《李氏山房藏书记》里透露一个重要的行业信息:当时市面上有人印刷“诸子百家”的书籍,每一天的印刷量有多大?“日传万纸”,每天印刷量上万页。这是当时大宋的一线城市开封的生产情况。正因为技术上的突破,书本就能进一步普及,于是当时市面上的书本既多而且容易购买,“多且易致”,所以宋朝人格外有文化范儿,为啥?无他,只是因为知识更容易购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