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三本导览手册,让参观不再“走马观花”
经过多次集中讨论,小组成员决定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认知特点和参观需求设计不同的延伸内容,面向大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高中学生编写三本高校博物馆导览手册。从学科教育、“四史”教育等不同角度挖掘高校博物馆馆藏背后的教育资源,让参观博物馆不再“走马观花”,而是带着问题和思考,丰富参观体验、增进参观意义。
编写高校博物馆资源导览手册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甄选适合参观的博物馆,设计不同的参观导览,挖掘多角度的教育资源,采用适宜的话语风格。从学段如何划分,到题目如何设置;从目录如何编排,到“四史”故事如何讲述……九万多字的导览手册背后是小组成员们一次又一次的头脑风暴、查资料、改内容、再讨论。看到精心编写的三本《沪上高校博物馆资源导览》手册装订成册,小组成员们的喜悦溢于言表。
最终设计成稿的导览手册分为义务教育版、高中版和大众版三个分册。义务教育版以知识拓展、价值观塑造为主要目标,结合馆藏特色设计探索任务,融合知识性与趣味性;高中版主要对接新课标、接轨高考,体现学科核心素养,以“一馆多学科”的设计思路为每个博物馆设计了相应的研学内容;大众版则主要提供各高校博物馆的参观信息和特色馆藏。
“孟宪承书院培养的是高等师范生,毕业后主要执教高中,我们也希望这件事能和他们的专业方向有所结合。” 孟宪承书院团委书记成一川是项目指导老师,在他的建议下,学生们在高中版导览手册上花费了最多的精力。他们将高校博物馆的内容和17版部编教材结合,衍生出了许多与教材结合的知识点,附在博物馆介绍之后,以“课后题”的形式呈现。
如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又名陈望道旧居),有两大主题陈设,一楼是展示《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中译及其影响,二楼是介绍《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译者陈望道的生平、学术及藏书。这一条目下,同学们就结合课本出了与《共产党宣言》内容相关的政治题目。
“作为师范生,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上好课,也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小组成员周思宇表示,编写三本导览手册正是这样一种创新式的探索。
随着上海地区的疫情转为可控,项目组成员也开始从“线上”走入“线下”,实地探索高校博物馆,希望通过实践,深化导览内容,开发线上导览,寻找博物馆资源共享新方向,助力高校博物馆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好的教育从来不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好的教师应该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积极挖掘高校博物馆育人资源的背后,是同学们对新时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思考。”孟宪承见证了这批学生从“想法”到“实践”再到“成果”的付出和蜕变。“用专业所长探究一个细小的社会资源,用师范素养提供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就是社会实践的魅力,更是未来教师的思考与担当。”(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