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投注官网

图片
注册
闽南网 > 教育 > 校园 > 正文

这里的作文会唱歌 广西新州三小打造特色校园传承山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9-05-16 10:15 /

  “这里的作文会唱歌。”

  初次听到苏彩云的话,人们会有些不解,可当你跟着她到校园走上一圈后,才发现真有这么回事儿。

  苏彩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新州三小”)副校长,也是隆林壮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课间,常会有学生围着她,用隆林壮族八音古歌调和隆林壮族山歌南盘江调唱起课本里的古诗词。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孩子们脸上带着笑,手挽着手,摇头晃脑地唱着,声音清脆悦耳。

  不仅如此,在这所学校的学生作文中,山歌歌词也时常会出现在字里行间,显得格外生动。

  “颠罗颠罗那/天上朵朵云嘛哪/地上坡连坡/坡间河连河……家门口钓鱼/钓鱼又唱歌/山歌一箩箩/它比云儿多。”在一篇描述家乡隆林的文章中,新州三小学生何成碧用山歌歌词来展现故乡的美。

  “学校里能够充满孩子们的笑声孩子们的歌声,这所学校才是成功的学校,他们的童年才是充满乐趣的童年。”谈起教学生山歌、打造特色校园的初衷,苏彩云说。

课余时间,常么小学学生跳起欢乐的芦笙乐舞。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摄

   “再不传承下来,就真的找不到了”

  唱山歌是壮族的传统文化,过去壮族群众下田干农活儿也唱山歌,婚庆嫁娶也唱山歌,见山唱山、见水唱水,几乎到了“以歌代话、借歌传情”的地步。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山歌在年轻人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再不传承下来,这些美好的文化,就真的找不到了。”苏彩云说。

  新州三小是一个以壮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学校。从2011年开始,新州三小将“八音坐唱”“壮族山歌”等优秀传统文化引进校园,组建师生山歌合唱团,定期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培训课,给教师和学生传授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大月亮小月亮,公公起来做木匠,婆婆起来打鞋底,嫂嫂起来舂糯米……”这首童谣,原本在《隆林县志》里尘封多年,苏彩云在翻阅县志时看到后,眼睛一下就亮了,“这个可宝贝了!不要让它躺在书里面,要拿它来用。”

  原先,这首童谣没有名字,当地的老人只会唱。后来,苏彩云给这首童谣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大月亮小月亮》。

  教师们经常会去乡间采风,向民间艺人拜师学艺,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如今,新州三小成立了“百人八音合唱团”,课余休息时,教师带着学生开展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社团活动。依托山歌传承基地,根据班主任教师特长和聘请民间艺人相结合的方式,将民族音乐、曲艺、文学、体育引进课堂,逐步形成“学校教给学生、学生影响家庭、家长影响社区、社区影响社会”的传承民族文化新模式。

  山歌唱进课堂里

  和一些把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传统文化当做社团活动和第二课堂的学校相比,新州三小将民俗、民族传统艺术有机结合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除了《大月亮小月亮》,学校教授孩子们演唱的很多隆林壮族山歌,都是学校教师把不适合孩子们传唱的部分改编填词后,再教孩子们唱。这些年,苏彩云创作了《数字童谣》《八音催儿郎读书忙》等一大批歌曲。

  六年级学生王倩欣已经学了四五年山歌,她说自己以前比较内向、不爱说话,学习过程中,她找到了一种很轻松很快乐的感觉,而且从《阿妈巧呀巧》等歌中懂得了以前农民伯伯都是怎么生活的,“老人们挺不容易的,经历了很多苦难,我们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在学校的民俗展厅里,记者看到展柜里摆满了四处搜集来的“宝贝”,其中不少都是学校教师捐出来的传家宝:作为嫁妆的手绣布鞋、手绣的门帘……

  苏彩云表示,这些物件不仅有助于增强孩子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还能帮助教师教育学生。她从展品中举起一个旧式煤油灯,说从前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这句俗语时,孩子们因为没见过煤油灯,无法理解其含义。有了实物示范,学生才真正懂得这句话的含义。

  语文课上,教师会用隆林壮族山歌中的南盘江调唱古诗《绝句》。数学课上,教师则会用在隆林壮族山歌的基础上改编的《算盘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像唐诗宋词三百首,学生是背不了这么多的。”苏彩云说,但是用山歌调子来唱,学生一节课就学了很多首,就会觉得古诗背诵实际上并不难。将这些传统文化整合到学校教育中,对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有很大帮助。

  已退休的新州三小教师徐志影现在是学校的一名课外辅导员,她对此感同身受。在她看来,由于家长要外出务工,有些孩子好几年都无法见到父母,很容易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通过学习教师们编写的有关学习的山歌和童谣,孩子们逐渐活泼开朗起来,学习也变得认真了。“那个时候我们那个班平均分才60多分,但我在班里开展山歌活动后,我这个班平均分都在80多分,90分、100分的都有。”

  在民族文化传承中找到自信

  位于隆林县德峨镇的常么小学,与新州三小一样,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体生源的学校。但不同的是,这所学校的苗族学生占到了九成以上。

  走进常么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苗、彝、仡佬、壮、汉五个民族的图腾柱,每个图腾柱对面的宣传栏里,都有对应的民族风俗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也处处体现着少数民族的元素,教学楼走廊外侧装饰着苗族服饰的花纹,学校的影壁上,雕刻着苗族不同支系的浮雕,围墙上绘制着苗族传统的芦笙乐舞,每间教室后面的板报,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民族服饰和校园文化活动的介绍,就连学生们用的被罩,也都印着苗族传统纹饰。

  在常么小学里,孩子们的课间操都是由校内教师自己编排的,而编排的灵感来源则是苗族传统乐器——芦笙。“这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常么小学音乐老师杨妃妃说。

  校长唐永杰介绍,在常么小学里,孩子们每天下午都会有一节课的时间作为“活动节”,用来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兴趣活动。在“活动节”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唱山歌就去学唱山歌,喜欢学乐器的就学乐器。”

  除了设立兴趣活动班,常么小学还将民族服饰作为校服,开展了民族服饰进校园的活动。

  作为一个苗族人,唐永杰任职之初便想到,在每年的苗族跳坡节中,家长给孩子置办的民族服饰穿过一次后,就会锁进箱子里,“实在有些浪费”。于是,他在校内召开了一次全校性的家长会,提议拿民族服饰作为学校校服。此后,每周一和周五升旗仪式时,全校孩子都会换上民族服饰。

  唐永杰回忆说,起初,孩子们穿上民族服饰来学校,还有些害羞和不习惯,但现在,只要有客人们来,孩子们都会主动穿上这些民族服饰,变得自信大方了。

  唐永杰认为,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校园内不同民族的学生看到、学到不同的民族文化,使他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更加热爱,从而自觉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家长们都非常支持我们这个民族文化教育。”唐永杰说,有的家长甚至还表示,就算孩子以后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会吹本民族的芦笙,弹本民族的月琴,长大后还可以往民族音乐这一块发展,走属于自己的道路。

  “隆林县本身就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隆林县教育局局长杨胜奇表示,近年来隆林县在中小学教育中,越来越注重挖掘、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像新州第三小学入选了教育部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民族文化后继有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他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谢洋 实习生 赵梦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这里的作文会唱歌,广西某小学打造特色校园
责任编辑:凌芹莉
相关阅读:
新闻 娱乐 福建 篮球比分直播: 漳州 厦门
猜你喜欢:
热门评论:
频道推荐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扎实推进
  • 女生快递站被猥亵 涉事男生放弃入学 校方通
  • 筚路蓝缕谱新篇 立德树人结硕果
  • 新闻推荐
    @所有人 多项民生礼包加速落地快来查收 三峡大坝变形?专家:又有人在恶意炒作 北京新一波疫情为什么没出现死亡病例? 戴口罩、一米线 疫情改变了哪些习惯? 呼伦贝尔现幻日奇观 彩虹光带环绕太阳
    视觉焦点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秋风起,紫菜香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石狮环湾生态公园内粉黛乱子草盛放
    精彩视频
    2024年永春县“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视频)
    2024年永春县“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视频)
    县域产业链·篮球比分直播:创未来丨晋江:一粒料米繁衍一个产业 年产拖鞋超10亿双(视频)
    县域产业链·篮球比分直播:创未来丨晋江:一粒料米繁衍一个产业 年产拖鞋超10亿双(视频)
    专题推荐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关注泉城养老服务 打造幸福老年生活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

    新征程,再出发——聚焦2021年全国两会
    2020福建高考招录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再提醒:这个国庆,漳州正兴医院专家无休 香港漳州市区同乡会组织漳州市民参观爱国 洛江:首届洛阳桥文化旅游节“添彩”国庆 连开四天!篮球比分直播:“城南庙会”乐融融 前8月福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汽 龙岩长汀:追寻,到长征出发地 国投湄洲湾港:煤炭码头念起“生态经” 福州:镜头里的灵感 帐篷中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