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给不给“跑腿”,要不要酬金,都是你情我愿的,只要“跑腿”业务把握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跟人情味、功利主义没多大关系。
“双11”过后,高校快递数量激增,校园内“求代拿”的需求成倍增长。乐于“跑腿”的学生也从中发现商机,催生了新兴的“跑腿经济”,比如代打热水、代取外卖等。有人通过“跑腿”,月入3000元,还有人专门通过这种形式创业,建立了”跑腿“网络平台。(中国新闻网11月21日)
学生购买“跑腿”服务,可以节省时间,去做更重要或者更想做的事情,从而获得在时间上的更大自主性。即使是因为懒惰,花钱让别人“跑腿”,也不会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任何伤害。
现在的“跑腿经济”,既能方便作为用户的学生,也能给提供服务的跑腿者提供一定补贴,实质就是通过小额的资金流动,让高校里的闲散资源得到更好地配置,拉动高校里潜在的“消费”。这样看起来,“跑腿”经济的好处确实不少,其存在理应得到包容。
有人说,“跑腿经济”会造成高校“功利主义泛滥”和“人情味漠然”,会让功利和冷漠沾染我们的教育。这种焦虑可以理解,但这个结论来源于对高校功利化的刻板印象,缺乏基于高校现实和“跑腿经济”本身的理性考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