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时间短了、作业少了,学校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有家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减负、素质教育都是很好的方向,但如何落实且保证教学质量,让孩子们有竞争力,才是我们最关心的。”
政策频出、焦虑难消,减负令不是万能灵药
事实上,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都曾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业负担。
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减负文件《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之后,几乎每隔几年,相关部门就会根据新形势出台相应减负政策。1964年、1978年、1988年、1994年、2000年、2004年……政策规定因时而变,“规格”也越来越高。2010年,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减负”作为教改的重要目标。2011年全国两会上,“减负”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除了“规格”提高,减负的措施也变得更加具体。尤其是在地方层面,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文件,规定和落实减负工作,对在校时间、课后作业、考试、补课、休息和锻炼时间等做了严格细致的规定。
总的来看,各地区主要从入学选拔和在校教育两个方面加以限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