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厦门大学的学生科创品牌,厦大航模队与厦大无人机团队无疑是不得不提的亮点。在今年厦门大学建校95周年校庆的“学生创新创业展”上,学校航模队和无人机团队的成果展示“占领”了展览的一角,学生队员们亲手制作的飞行器模型,和具备行业主流的实时双向数据传输、高清图传等功能的无人机更是直观地汇报了这两个队伍的创新成果。
厦大航模队 (施辰静 摄)
均成立于2013年的两个团队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在许多舞台上绽放出光芒:2015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中荣获电动滑翔机一等奖两项;2015年在“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中,凭借出众的创新作品,获得“创意新星奖”,研发出了厦门大学第一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多旋翼无人机……
校园内外,飞行梦让这个朝气蓬勃的创新团队越走越远……
从小打小闹到组队“上天”
让人刮目相看的厦大无人机
厦大航模队设计制作的第一架飞机成功飞行后,他们又赶制了6架相同的模型机,赶上了当年在温州举办的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获得了第三名的成绩。
“厦大的航空航天学院成立较晚,当时很多人对我们还不熟悉,比赛结果一出来,大家都对厦大航模队这匹黑马大吃一惊,”郭立军介绍说,当时一同参加比赛的北航、南航、西交大等学校都已经有了约十年的参赛经验。
在不断动手创新的过程中,学生们对模型机的兴趣与日俱增,航模队也开始参与到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等重要赛事中,在“对地侦察”“垂直起降载运”“限时载运空投”等项目都取得了前三名的优秀成绩。
在厦大航模队之外,同样崭露头角,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的还有厦门大学创新基地在2013年组建的无人机研究团队。目前,厦大无人机团队已经研发出了厦门大学第一台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多旋翼无人机。
说到厦大无人机团队,不得不提起厦门大学航空系讲师,飞行器控制专业博士吴了泥。2009年,“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创新大奖赛启动,厦大受邀参赛,当时吴了泥刚到厦大任职。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控制研究所博士毕业的他被要求带队建立厦大无人机科创团队
而在此前,厦大的无人机领域是空白的,不仅学生们不懂,也没有专业的老师,吴了泥可谓是“白手起家”。要组建团队,他从大创项目中“挖”些学生,在课堂上他介绍无人机的情况,把感兴趣的同学拉进队。人手不足,他还请过一些朋友和航模爱好者帮忙。凭借自己在飞行控制领域的知识,加上和队员们不断积累无人机所需的其他知识,团队就这么一路走一路学一路做。
2011年无人机团队首次参赛的时候,在赛前的一个月,飞机都还没试飞成功。他带着团队的十几个人每天早上八点到翔安的外场试飞,晚上再回到实验室里分析数据,找出问题进行调试。在比赛之前,团队竟然试飞了一百多个架次,这令吴了泥自己都没有想到。
试飞无人机需要到地远人稀的地方试飞,才能保证安全。吴了泥还曾带着团队到篮球比分直播:、龙岩等地到处找场地,只为了完成无人机的测试。
试错、失败、总结、改进,在每一次试飞以及比赛的考验中,厦大无人机团队不断创新成长,在“中航工业杯无人机大赛”(2013)、“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2012/2013),“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竞标赛”(2013)三大学业竞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在舰载无人机回收技术、特种无人机控制技术、气动参数辨识技术等方面,团队都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并成为国内首个在海上做撞网实验的科创团队。
6日,在厦门大学芙蓉隧道内的八号洞里,学校航模队的成员们聚集在一起,捣鼓着他们的各种飞行器,机械工具发出的声响和年轻人高声讨论的声音交织,引得路过这个实践基地的学生不时向里头张望。
陈爱露是航模队的现任队长,他是学校航空航天学院的学生,在上课之余,一有时间他就喜欢到这个实践基地里和队友们摆弄航模。现在,航模队有将近40个队员,比起2013年队伍刚成立那会儿的人员稀缺,航模队成长了不少,从最初的技术匮乏和缺乏实践经验到现在,队伍已经成为一支可以国内航模赛事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的团队。
航模队最近的成绩就包括去年在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中取得了两项电动滑翔机一等奖,和“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中获得“创意新星奖”。去年队伍还获得了“一种载重空投无人机的投放装置”“一种无人机折叠与快速安装结构”等两项专利。
航模队的指导老师郭立军说,从无到有,学校和老师为航模队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场地作为实践基地,每年还有专项经费支持学生研究创新,“所有的材料都由学校提供,学生们只要放手去做就好了。”
今年上大四的于凯也曾经担任航模队的队长,在2012年,航模队还是彼时的厦门大学航空社团时他就加入了。
“航模队在我们之前,都是从市场买泡沫机,就是成品机型,回来后学生们再进行拆装,”于凯介绍说,他印象很深刻的是,2013年的夏天,一个本科就读于南昌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学长给他们带来了轻木飞机制作的全套工艺,从此航模队的时代就“翻篇”了——从机型设计开始,每一块材料的裁剪,每一个零件的组装,甚至到风力测试,都必须由队员们全程设计完成。而这其中需要运用到不少结构力学、内燃机原理等知识,他坦言这对队员们来说很具挑战。
第一架由队员们完全自主设计和制作的飞机是一架2米长的滑翔机,花了他们一周的时间赶制,但是首飞时模型机就坠落摔断了机翼的梁。于凯说,队员们只好对飞机进行补救,一遍遍地检查问题,一遍遍地测试,终于把飞机送上了天。
当无人机遇上创业梦想
在校内和航模、无人机的交道打多了,还在校学习的于凯就动了利用无人机项目创业的念头。
2014年,他联合李扬、王宇和蔡培森等其他三个队无人机感兴趣的同伴一起筹备,在去年3月份注册成立了名为“云上晴空”的公司,专注于研发无人机以及利用无人机提供航拍、高空巡查等服务。
他们的创意得到了一品威客的青睐,去年,云上晴空拿到了一品威客50万的种子轮投资。
在无人机航拍领域,云上晴空赚到了“第一桶金”——利用无人机,于凯等人用镜头记录了五通灯塔公园、漳州镇海角等地的美景,在他们把航拍作品上传到视频网站,并在微博、微信上做推广后,许多家网络媒体被他们吸引了,主动找到他们寻求合作。去年,央视纪录片频道也找到他们,与他们合作,将无人机航拍的镜头应用在了陈嘉庚先生的主题纪录片中。
据于凯介绍道,目前,云上晴空目前主要以提供测绘服务为主,“我们的测绘技术目前在国内相对领先,利用我们自主研发的无人机云台,能够搭2个镜头,自主旋转,提供8个方向的数据,信息采集量更多,建模的精度也更精确。”云上晴空的服务能力得到了不少合作单位包括厦门市规划局的肯定。
从校园中走出来,于凯并未忘记校园里曾经并肩作战的队友们,作为刚起步的公司,他们也更看重厦大航模队的技术人才支持。
“公司现在和厦大航模队建立了合作,我们委托航模队开发先进的云台,想把无人机研发的成果产品化。”于凯说,云上晴空还想要瞄准城建违章搭盖高空即时巡查、城市火警或突发事件监控等无人机应用的蓝海领域,利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开拓更多的服务空间。(记者 杨珊珊 实习生 杨杰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