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从外面拉自来水,用柴油发电机发电,工程队是“小联合国”
■教学:首批学生都来自马来西亚,11名教师来自厦大,用英语上课
有些事情,需要交给时间去凸显它的不平凡意义,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应该就属于这类。
有时,意义的凸显甚至不需要很长的时间——在厦大开工建设中国知名大学在海外的第一个分校时,中国提出“海丝”国家战略,而马来西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马双方还宣布,中方将依托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学院。
今年2月份,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已经开学。今天,我们为您介绍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幕后故事。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校门。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奠基仪式。
▲校区仍在建设,图为已建成的宿舍区。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效果图。
▲今年2月开学,首批学生都来自马来西亚。
建设者们在一片棕榈林中拓荒。
【历史的回馈】
当年,陈嘉庚从大马回乡办厦大
如今,厦大远赴马来西亚办分校
公开的报道显示,2013年1月,在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布见证下,马来西亚高教部部长向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移交邀请函,邀请厦大到马来西亚创办分校。前一年9月,厦大翔安校区启用。因此,这一消息传出后,网友说:牛啊!继坐船和过隧道后,今后到厦大各校区串门,还得坐飞机。
不过,即使到今天,还是有人弄不明白:厦大怎么就到马来西亚建分校?到底是谁主动?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校长王瑞芳说,这件事要从马来西亚的定位说起——它一直致力于建设区域的高等教育中心,因此,它鼓励外国学校到马来西亚办分校。与此同时,马来西亚也看到了随着经济崛起,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在增加。
2012年,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布在中国南宁主持中马钦州产业园开园仪式时,向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表示,欢迎厦门大学到马来西亚设立分校。
不过,据说最开始的候选学校,并不只有厦大,但最后只有厦大决定“远征”。王瑞芳认为,厦大其实早就料到在国外办学的艰巨性,但是,它之所以勇敢地接受挑战,主要原因是校主陈嘉庚。对此,央视英语频道在最近报道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开学的新闻时,是这样向外国人普及知识:厦门大学是1921年由一位从马来西亚回乡的中国人创办的。
这个中国人就是陈嘉庚。100多年前,陈嘉庚从厦门漂洋过海,在马来西亚经营橡胶制品获得成功;95年前,他用他在马来西亚赚的钱返回故乡倾资创办厦大。因此,朱崇实每次提及马来西亚办分校,都要说:这是历史的回馈。事实上,朱崇实还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换了其他国家,厦门大学不一定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开学的喜悦】
今年2月迎来首批大马学生
今年9月首迎中国高考生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900多亩的厦大马来西亚分校在拓荒者的汗水中初步成形,芙蓉湖的水也开始流通。今年2月22日,它正式开学,首批203名学生都来自马来西亚,他们通过当地独立中学统一的“高考”考进厦大,据说厦大录取线“居中”。
首批20多名教师中,11名是从厦大派出去。49岁的宋佳样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教授戏剧的厦大外文学院的老师之前曾在美国任教,这也是厦大派出的这批老师的特点,都有海外教学经验——厦大马来西亚分校首批开设的7个专业,除了中文中医,其他全部用英文授课。
不过,教了快20年书的宋佳样遇到的新问题是:学生人数不确定。王瑞芳形容说,马来西亚人上大学有点像去市场买菜,大家要来摸一摸、看一看、尝一尝,才决定要不要给钱。因此,课堂必须允许学生试听。每位厦大外派老师每天都在经历文化差异和简陋生活的考验。上周,宋佳样在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电话那边不时传来机器的轰鸣声,校区建设正在加班加点——下个月,还有300多名预科班学生入学,9月份,还将迎接包括中国高考生在内的又一大波学生。
【幕后】
南洋海归
被“忽悠”重返南洋
如果不是嘉庚情怀,厦大或许没有勇气和决心迈出跨国办学这一步,在异国他乡建设一所大学的难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58岁的王瑞芳毕业于厦大,后到英国留学,2003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工作了近10年的王瑞芳教授接到厦大的召唤: 回来筹办厦大嘉庚学院,当年9月,王瑞芳带着要办一所不一样大学的理想,出任厦大嘉庚学院院长。
可想而知,在厦大决定踏出国门办学校,王瑞芳的经历使他成为最佳人选。不过,作为从南洋回来的他也是最早意识到国外办学艰巨性的人之一。朱崇实“忽悠”他:“你先去看看嘛。”答应“帮忙去看看”的王瑞芳就此踏上了马来西亚分校这条船,没过多长时间,他原本还黑白相间的头发彻底白了。
难题1 选址 最终确定在雪兰莪州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选址。王瑞芳说,最初,不少商人看好和厦大合作办学的商机,争着带厦大去看地。不过,在厦大提出“在马来西亚建分校,厦大不出一分钱,也不带走一分钱。分校如果有盈余,将全部用于分校的学术研究和学生奖学金”之后,很多人打了退堂鼓。外界分析说,厦大之所以有此声明,是担心被误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校方因此一再强调,我们并不是拿校本部的钱到海外建分校,建分校的钱靠筹资。
在人生地不熟的马来西亚找地,困难可想而知。不过,最终确定的地点被认为还是比较理想——位于雪兰莪州,距离国际机场15分钟车程,距离行政中心布城20多分钟。
难题2 垦荒 自己引水自己发电
不过,这块地其实是一片棕榈林,新的挑战接踵而至。负责基建工作的厦门大学校长助理张建霖教授平生第一次当上垦荒者,他说:“你面前是一片棕榈林,无路、无水、无电,一开始,你根本不知道该咋办! ”
施工单位一进场就说:“业主,我没有路啊,你给我指路啊!”张建霖说,我们是从外面拉自来水,用柴油发电机自己发电。
难题3 语言 中英文马来语一起上
施工队伍就是一个“小联合国”,有中国大陆走出去的建筑公司,也有当地人,他们自创了沟通方式——中英文马来语混合使用。中国师傅说,我们要抹灰,就说“玛莎”,他们就知道是抹灰;垒砖砌砖就喊“拉快儿”,抹灰干了如果缺水,就喊:来点“water(水)”!他们都懂。
难题4 政策 热线直通对华特使
如果只有语言障碍,那就好办了,建设者们还要迎接当地严格的劳工制度、行政审批程序手续等意想不到的挑战。
所幸的是,王瑞芳有“通天”本事——遇到困难,他可以直拨黄家定电话,黄家定现在还担任马来西亚首相对华特使,而且,“中马领导人会谈,一般都会谈到厦大分校”。这给王瑞芳他们带来不少方便。
【声音】
中国政府支持更多中国学生前来马来西亚的厦门大学分校就读。他以当年郑和七下西洋推动和平的例子说,这些学生将依循当年郑和的传统。
——去年11月,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马来西亚,厦大马来西亚分校被频频提起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建立,对马中关系是一项非常有历史意义的进程,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批准该国大学在海外设立分校。
——马来西亚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布
“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也可以在国内培养,然后送到国外去,但是,这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应该是在跨文化当中,在相互的欣赏学习、生活当中来了解当地文化,建立同学间的情谊,那么将来不管干什么事情,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合作交流效果。我们现在就有这么一个地方,还有一群来自不同的国家青年人,他们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带一路”所需的人才。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校长王瑞芳充满了使命感
【花絮】
马来西亚首富
捐楼冠名“百姓”
九旬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捐1亿马币(1马币约合1.6元人民币,下同),用于厦大马来西亚校区主楼——图书馆大楼的建设。
厦大校方说,郭鹤年为人低调,嘱咐不要用自己名字,也不要用家人名字,就以“百姓”命名。
郭鹤年祖籍福州,拥有“亚洲糖王”、“酒店大王”、“传媒大王”等诸多称号。
【名片】
厦大马来西亚分校
位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占地9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约13亿马币。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共13栋大楼,投资约8亿马币,于2014年10月17日正式开工建设,预期主体工程今年9月竣工。厦大马校的建筑风格仍然沿用校本部的嘉庚风格,也有芙蓉湖。
分校已经在今年2月开学,预期2022年学生规模将达到5000人,最终学生规模将达1万人。生源将主要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和东盟各国。
本版文/本报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李静
本版图/厦门大学 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