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一条渠,滋润了几亩田;一盏灯,照亮了几里路。但村民的腰包还是没鼓起来,村子积贫积弱的状况依旧未能改变。秦玥飞明白,“输血”并不是可持续的乡村发展模式,一旦他离开村庄,原先的资源会慢慢用尽,养老院、信息化教学等项目的运作也会“后继无人”。
怎样才能让贫困村彻底摆脱贫困?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答案不是看书看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在摸索中,秦玥飞逐渐意识到,因地制宜,通过产业带动村民创富才能斩断贫困的根。
2014年夏天,3年村官任期已满,秦玥飞婉拒了组织提拔,又续了3年。这次,他以贺家山村为起点,终点是30公里外的湖南衡山福田铺乡白云村。
眼前依旧绿意连绵。这里生长着大片油茶林,漫山遍野的山茶树结满了沉甸甸的果子,孕育着饱满的山茶籽。过去农民手工榨的油不经提纯,每斤大概卖50元。经过大量调研,秦玥飞带领村民成立了衡山白云深处农作物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40多户村民入驻。合作社与外地专业油茶深加工厂家合作,生产精炼提纯的食用山茶油,这样一瓶山茶油能卖到200多元;茶油护肤、护发等衍生产品也提升了附加值。1年下来,项目获得12万元的销售额。
有了这次办合作社的经验,秦玥飞更加确信:产业脱贫是变“输血”为“造血”的关键,产业兴旺才是振兴乡村的根基。
找到对的路子,秦玥飞还需要同他一样坚定前行的领路人。
2016年夏天,27名来自哈佛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毕业生,把“家”安在了湖南、江西、山东、广东的15个贫困村。
他们是“黑土麦田”公益项目的第一批“扶贫创客”。在两年的服务期内,他们带领贫困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种植、养殖、手工艺等特色产业,以“授人以渔”的方式摆脱贫困。第一年结束时,“扶贫创客”们带着村民开发的十余种农产品累计营收逾100万元,为村庄引入超过800万元的投资。
用秦玥飞自己的话说,“‘黑土麦田’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这个项目广泛动员整合政社企等各方资源,把优秀人才输送到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帮助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乡亲们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将来扶贫创客们离开了,成形的产业能让贫困户持续受益。”
对秦玥飞来说,在中国农村的广袤土地上,青年们投身乡村振兴,帮助村民们过上幸福生活,是一次关于乡村发展模式的创新探索;而对于整个中国大地,乡村又何尝不是伟大想法的起源地和试验田。
时间倒回40年前。1978年11月的一个晚上,安徽凤阳小岗村的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一份大包干的“生死契约”,震响了农村改革的第一声春雷。以此为始,40年来,农村改革的洪流滚滚向前,发展的活力生生不息。
如今,秦玥飞也在“黑土麦田”推进了一次改革。
近两年的扶贫创客项目让他发现,“黑土麦田”的扶贫创客发起的扶贫项目,许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有些却不能为贫困户持续增收。为此,秦玥飞决定进行“产业扶贫项目路演”,第三方评委会考核通过的扶贫项目将得到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考核失败的将被淘汰。“扶贫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对成果有着明确的要求。我们的标准很直接,就是看项目能否为贫困户赋能并持续增收,关键在于可持续。”
一切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这片土地和在土地上劳作生活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