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4月,解海龙深入到安徽省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拍照片。清晨,他看到一群上学的孩子,从水库里拉出一条船,解海龙也跟着跳了上去。从未拍过照片的孩子,对眼前这个叔叔“有些害怕”。解海龙注意到其中一个看上去最小的小女孩。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道。小女孩不敢说话,也不敢抬头看他。
“她叫苏明娟。”其他孩子大声说道,可解海龙听不懂当地方言。于是,他伸出左手,小女孩掏出笔,在他手心里一笔一划写下“苏明娟”3个字。
解海龙最初觉得“她看上去怯懦,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可当小女孩用力在他手上写字时,他感到了一种“强烈的渴望”。
这时,船已在一个河汊子边靠岸,他跟着孩子们来到三合中心小学。原本他只想拍一个“上课聚精会神”的孩子,但在一年级的教室里,解海龙却被一双“大眼睛”打动了,他随即按下快门。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课桌上,映入眼帘的是一双充满渴望的大眼睛。解海龙马上意识到这就是船上的那个小女孩,再看手心时,发现字迹已经模糊。不过他特地在胶卷上做了记号,“提醒自己回北京后,这卷要好好冲洗”。
照片冲洗出来后,解海龙立刻将它送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大眼睛那直勾勾盯着人看的眼神,几乎打动了中国青基会所有在场的人。”他回忆道。
1992年10月,解海龙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展”在全国展出,引起很大轰动,其中“大眼睛”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希望工程”标志。
这一年,他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地选择“下海”,而他则决定继续“上山”。
“我不去黄山、华山、峨眉山,而是专去太行山、大别山、沂蒙山。”解海龙特意把自己在大山深处拍摄的系列作品起名为:“我要上学”。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他的作品。曾有人公开批评他拍摄的内容非穷即苦,离主旋律太远。当这些图片在港台展出时,更有人提醒他“要注意国家和社会的形象”。
“我就以更大的声音嚷嚷:‘孩子连学都上不了了,还要那个面子干嘛?!’”解海龙回忆起那段往事至今仍难掩愠色。
但是,这些非议很快被“大眼睛”所带给人们的震撼所取代。一夜之间,以“大眼睛”为主题的“希望工程”宣传画,贴满了北京的地铁和大街小巷,当然谁也不知道画面中的女孩儿叫什么名字。时隔多年,甚至连拍摄者本人也记不清楚女孩儿的名字了。有关部门曾向解海龙确认,他只是模棱两可地回答:“好像叫苏玉仙吧?”
1995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传干部王旭东前往安徽省金寨县参加一所希望小学的开学典礼,想顺便寻访一下“大眼睛”的主人:苏玉仙。
然而三合中心小学,并没有叫苏玉仙的女孩儿,只有一个戴着少先队小队长臂章的苏明娟。当王旭东问她4年前是否有个北京来的叔叔给她拍过照片时,这个女孩儿使劲地摇了摇头。
无奈之下,王旭东只好给解海龙打电话,希望他能提供更多的线索。解海龙建议他去苏明娟家,看能否找到女孩儿当年穿的衣服。在苏家,苏明娟的妈妈很快找出了当年的那件小棉袄。
1996年4月7日,当解海龙回访三合中心小学时,苏明娟袖上佩带的少先队标志已经换成了中队长。与4年前一样,她依旧不敢抬头跟陌生人说话。在苏家,解海龙了解到,5年中,这个从小就哭着喊着要上学的孩子,中途曾两度失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