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收养第一个女儿
老余家孩子越来越多
眼前这位普通的老人,曾在温州市苍南县殡仪馆做了多年的运尸工。也许因为常常感受死亡,老余最懂得生之可贵。30多年间,目不识丁的他和妻子先后收养了12名弃婴。
老余的生活并不富裕,一度在生存线上挣扎。他没有稳定收入,在做运尸工之前,他仅靠打零工和在丧事上抬遗体维持生计,靠着或多或少的红包勉强度日。
他30多岁才有了老婆,没有孩子。40岁的时候,他和妻子商量想收养一个女儿。那年的大年初二,他从邻县抱回了第一个人家不要的孩子,给她取名叫余彩松——可老余并不轻松,毕竟家里多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小人儿。
4年后,老余办完一场丧事回家时,半路看到路边有只纸箱,里面的婴儿双目紧闭。他二话没说,准备把纸箱里的“死婴”带回家安葬。没想到回家后,老余却发现孩子还会喘气!他和妻子赶紧帮孩子洗澡。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之下,婴儿终于活了下来。
老三是在温州市龙湾区抱养来的。那个秋天,老余在当地干活,发现村里的老人亭里放着一个纸箱,里面传出婴儿细弱的啼哭声,“有村民围着看,纸箱里放着生辰八字,可没人愿意要孩子。”生活艰难,老余还有一点犹豫,可妻子主动接下了这个孩子。
乞讨、捡垃圾、做手工活
老余撑起十多个孩子的家
12个孩子被捡来的地方各不相同,但都是女孩子,有些还小有残疾。“别人都不愿意要,可如果真没人管,这些孩子肯定活不了的。”虽然家里压力大,但见到弃婴,夫妻俩还是狠不下心不管,“孩子再小,好歹也是一条命啊!”
渐渐地,老余家的孩子也越来越多,有人会专门把孩子包在纸箱里,放在老余家门口。
“以前的日子苦。小时候,妈妈背着我出门捡破烂,还会背着我们乞讨。别人有时候给些钱,有时候就给很多小孩的旧衣服。”35岁的大女儿余彩松回忆。
帮工厂分拣做衣服的下脚料是三女儿小飞印象最深的事情。一袋七八十斤的毛料,做完二十块钱,做久了大拇指和食指会破皮,脖子也会僵得酸痛,“但一家子人聚在电灯下干活儿,和和美美,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温暖。”
后来,一个孩子因病早夭,对老余夫妻俩打击很大。他们极度内疚,觉得自己养不好孩子。再后来,好几个孩子被别人领去抚养,“能去条件更好的家庭,就当是给了孩子新生。”
最后,家里就剩下了5个女儿。除了早早上班的老大,其他四个女儿都念了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