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与知识的海量集成相伴而来的是碎片化的浅阅读。人们常常不假思索地宣称,互联网所造就的信息爆炸会提升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既对也不对。互联网的海量集成,确实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潜在可能性,但互联网愈发趋向的移动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使得人们对于知识及信息的处理趋向于直观、简单与迅速。这种知识传播的过程,并没有为深度、往复的思索留下多少余地。所以,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有时会呈现“什么都知道点,但什么都不太知道的”的认知特点。更为严重的后果是,如果长期习惯于这样的阅读及认知方式,就会使得人愈加抗拒对于复杂信息的深度处理,越发沉潜于对知识的“快闪”式期待之中。
我从6年前成为老师开始,就觉察出这些变化。于是,我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聊天——面聊、网聊、在食堂聊以及在校门口的暗黑料理店聊。我想了解今天的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理想的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发挥作用。这是因为对我而言,教书不只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田野”研究的过程。没有后者,前者就很容易出问题。
正是在无数次顺畅或不顺畅的聊天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今天所面对的许多90后身上的特质和问题,并不能仅仅放置于学校教育的框架之下来讨论。他们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生活的社会环境与学校教育,既是共同作用也是互相作用。
相比80后的父母,90后的家长普遍文化程度更高一些。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后者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城市家庭)多呈现“强势”与“自由”并存的特点: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强势”往往体现在对孩子人生道路或方向的规划和安排上,“自由”则多体现在对孩子行为规范的养成上。这样一来,孩子们既容易对自身的前途命运缺乏责任感,也容易对周遭的人和事缺乏责任感。这或许多少是即便上了大学后,老师也常常觉得他们没有长大的原因之所在吧。
由此,为人师表者应当走进他们的世界,站在他们的位置上望出去,而不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能对他们的口味一无所知。只有你能常常在他们所熟悉、感兴趣或者有困惑的话题上,给出一些超越陈词滥调的真诚见解,才有可能逐渐收获他们的信任,甚至撬动其内心自我反思的基石。这样做的意义不在于树立他们对你的崇拜,而在于把他们从已然习惯的舒适区中拉出来,让他们在亲眼看见、目力所及的边界之外,还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所以,面对90后,试着去懂但不宠,也许是最好的相处之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比不求甚解、不闻不问更酷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