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前三排座位的‘月租’15班币,其他座位是12班币,每月22日‘工资’结算……” 4月22日,厦门英才学校初一(2)班的教室里“拍卖”声不断,36名学生拿着手上的班币抢着付“租金”。
原来,该班级实施了“班币”制度,班级职务“班币化”,学生为班级“打工”赚“班币”,每月班级举行一次拍卖。眼下,全班同学依旧铆足了劲,抢着做班级工作,为下一个月的座位“租金”奋斗着。
学生各显神通 “首富”已存35班币
本学期开学初,厦门英才学校初一(2)班的宣传栏上贴出这么一份告示:班级施行班币制度,为每名学生提供至少一个工作职位,每个职务都有相应的“月收入”,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班币,支付座位“月租”。比如,跑步、跳绳训练总指挥15班币,学习委员12班币,班级公物管理员5班币,班级银行行长5班币,生活委员12班币。除此之外,班上学生也可以出售自己的书画艺术作品挣取座位月租。
“我现在手头上有35个班币,算是班上的‘首富’了。”13岁的邹鹭辰自豪地说,除了固定的“跑步跳绳助理”获得的15个班币外,他还发挥自己的特长,在班级的“周末才艺秀”中,通过客串主持、表演小品,狠狠地“赚”了29个班币,一下子跃居班级“首富”。
有收入当然有支出啦!邹鹭辰说,他的英语小家教老师蔡佳仪同学,刚赚了他9班币,“她帮我辅导功课,每天盯着我读书,我以前背不下来的英语单词现在都会了,因为师傅的尽责,辅导又见成效,我按事先谈好的价钱,付了她9班币。”
“逼”出孩子的潜能 学会理财懂付出
班币制实行两个月来,班上36名孩子的积极性高涨。为了“养家糊口”,每天傍晚,孩子们自觉长跑锻炼;课间的跳绳比赛,全过程都由孩子们自主发起……能做事的做事,能画画的画画,个个“身手不凡”赚“班币”。
这不,上周一个别开生面的“拍卖会”又开始了:“班级的前三排座位的‘月租’是15班币,其他座位是12班币,每月22日‘工资’结算,如果交不起‘位租’,椅子将被‘没收’……”尽管这“月租”不便宜,但教室里抢着付租金“拍下”座位的人还真不少。
“按照‘班规’,如果学生失职,老师有权扣除一定的班币。”班主任林翠琳老师告诉记者,推行‘班币’制度,主要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做事过程中体会足够多的自豪感和乐趣,同时,提前接触社会上的一些工作模式和经济运转模式,学会“理财”,统筹管理好自己的“劳动所得”。
这一做法得到很多家长的肯定。家长陈女士说,班币虽然是虚拟的,但想挣,就要付出劳动,这不仅能帮孩子树立靠劳动赚取“财富”的意识,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积极性,自己的儿子如今乐在其中,不仅责任心强了,也学会“理财”了,做的“账本”像模像样。
注意学生心态变化 老师应该正确引导
对于厦门英才学校初一(2)班的做法,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教育学系副教授张荣伟认为,班币制度有利有弊,对一部分人会有促进作用,但也可能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老师正确引导。班币制度在短期内对学生来说有一种新鲜感,可以激励学生,但是,当新鲜感褪去后,如果没有新的刺激,学生的心态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激励效果就不明显了,所以,应与长效机制结合起来。
张荣伟副教授说,班币制度介于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之间,虽然没有给予物质奖励,但班币可以参加座位的拍卖,也变成了物质奖励。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心态变化,在寻求学生心态平衡的同时,推进教学改革。(本网记者 黄晓燕 通讯员 张俊)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