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学术传承的脉络
实际上,一些老科学家的手稿能广为流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项“抢救”历史资料的工作。这就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中组部、教育部、科技部等11个部委于2010年启动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这项工程着眼于80岁以上、学术经历丰富的两院院士或有突出贡献的老科学家,力求真实反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发展的情况,丰富我国的科技史文献。
“研究科学家的手稿,不仅能了解每一位科学家学术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和师承关系,更能厘清中国现代科学各领域的脉络,为进一步创新打好基础。”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藜说。张藜同时也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首席专家。
李东英院士向“采集工程”捐赠的手稿,包含了他亲笔所记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工作笔记共4万页。这既是其个人学术生涯的完整记载,也是我国稀土科研事业发展的完备史料。张藜认为这些手稿弥足珍贵。
目前,“采集工程”已经搜集到黄纬禄、王文采、刘建康等400余位院士和专家的手稿、书信等实物原件资料7万余件、数字化资料20多万件和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
借助这些资料,已经推出了徐光宪、吴孟超、罗沛霖、陆婉珍等70多位科学家的传记,其中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出版。《卷舒开合任天真:何泽慧传》《此生情怀寄树草:张宏达传》和《举重若重:徐光宪传》还被科学出版社东京株式会社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毫无疑问,老科学家们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身为“采集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杜祥琬说,收集这些历史资料,“能够让人们对中国现代的科学家怎么成长有更加感性的了解,同时让每一个专业领域的人了解自己的学科发展。”
图②:1956-1962年王文采院士手绘的牦儿苗属彩色植物图。中国科协供图
图③:1966年刘建康院士手绘的鱼鳞片图。中国科协供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