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
1.重视生活实践
《课堂内外》作文阅读编辑部主任彭治旗分析认为,当前我们的语文学习很大程度上是应试型的,特别是高三,课堂讲题,课外练题,社会实践几乎空白,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怎么理解‘语文素养’呢?这是一个难点,它肯定不仅仅指语文课本和语文知识,它是一个人在文化和生活、思维和审美上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学生应该多在课外进行知识实践。
2.课外大量阅读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总觉得学生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且看古今文学大师和语文教育专家们的看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读与写之间有着必然的关联。
彭治旗建议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要进行课外大量阅读。“大量有范围大、涉猎广之意。不仅要看小说,还能看科普等社科类的书,也是语文素养。”彭治旗说,如果孩子能把课外阅读接通到生活运用层面,写起来就更容易上手。
[启示在哪里]
看来,面对2017高考作文备考,“多读书、读好书”还是很有必要的,除了能提高自己的写文造句能力,培养语文素养之外,考试碰到该类“阅读”作文,也能信手拈来啊。
从别人的文章中感受文章布局、脉络、结构、情节,再有意识的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读得多了,积累的多了,下笔时自然成竹在胸!
特点三:全国卷钟爱小动物
[试题梳理]
2014年全国Ⅰ卷:
2014年全国Ⅱ卷:
2009年全国1卷:
2008年全国Ⅱ卷:
2006年全国Ⅱ卷:
纵观过去十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小动物们当之无愧的成为材料分析题“第一主角”。
2006年的全国Ⅰ卷老鹰抓走了小羊;2008年的全国Ⅱ卷老鹰又来当“反派”了,只是这次抓的是爬上海滩的小乌龟;2009年全国Ⅰ卷的材料是“动物总动员”,有兔子、乌龟、松鼠、青蛙,还有“思想家”仙鹤;2014年的全国Ⅰ卷的材料是“山羊过独木桥”,2014全国Ⅱ卷则把野生动物都“搬”了过来……
[专家解读]
西安铁一中特级教师王满利老师,以2014年全国高考Ⅰ卷,“山羊过独木桥”为例,对该类题型行进行了解读。
分析以后不难看出,材料影射的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类竞争。核心立意要谈竞争的规则问题,因为这关联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生活中总是先有游戏再有规则,社会上则需用规则来维护公平。其次,人是社会动物,善于从生活中总结经验,形成智慧,虽然竞争存在,仍可灵活变通,互助合作,互利双赢,也是一种理性的、理想的选择。至于有人可能着眼于现实中的恶性竞争,因为不是“正能量”,终“乏善可陈”,不写也罢。
[如何应对]
1.联系实际生活
陕西师范大学附中的张可伦老师认为,寓言式的作文可以从现实里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说开来,联系自己或现实生活,从中挖掘深刻哲理。
2.拓展多角度思维
张老师还建议,寓言式的作文应该更加突出时代感和创新性,可以多角度立意,甚至可以反向思维。以2014年全国高考Ⅰ卷,“山羊过独木桥”为例,材料既有较强的话题指向性,也有较宽松的范围限制,考生从打破规则、力求创新,合作双赢,灵活变通,竞争未必要拼个你死我活等角度立意均符合题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