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收到一笔20万元的捐款。这笔捐款来自该校83岁的退休教授肖鑫和,熟悉他的人常常笑称他为“抠门教授”。
肖鑫和教授是一名老共产党员,196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前身)本科医疗系六年制,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工委副主任,兼任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教授,具有高校教师、中医师、中药师资格。
7月10日,记者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见到这位精神矍铄、衣着朴素的老人,他正铆足了劲踏着一辆略带锈迹的自行车穿行于校园。
“我这款‘杂牌’自行车以45块钱买来,已经骑了25年了!坏了就修一下继续用,这么多年修理费花了100多块。”
正是这位对自己“锱铢必较”的老教授,已经累计向学校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捐款19次,总额达到677390元。
从受助到助人:
把扶危救困的接力棒接起来、传下去
“我每次去饭堂吃饭都控制在六七块钱,从未超出过七块,去餐厅吃剩的饭菜会打包回来放进冰箱,有时候会吃个两三天。”
说起自己的“抠门史”,真是“一匹布那么长”,肖鑫和告诉记者,身上的衣服一穿就是几十年,除非迫不得已,不然绝不换新的。
对自己“抠”到极致,对别人却豪爽大方。肖鑫和省吃俭用,把自己多年来的课酬、看病的诊金以及存在银行的利息,加上退休工资的6%,定期拿出来作为助学基金捐赠给广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助学金。
不仅自己捐款,他还发动社会的企业和个人向学校关心下一代助学金捐款,据统计,由他发动的捐赠总额已达到762566.32元。
“我的所有一切都是党、国家、政府、母校、老师给予的,我必须尽心、尽责、尽力回报。”这是肖鑫和教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原来,肖鑫和当年也是一名贫困学生,对于贫困有着切身的体会。
1959年,肖鑫和进入广州中医学院学习的时候,是学校的第四届学生。当时学校建设刚起步,校园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饭堂、教室、大礼堂都在简陋的竹棚大平房里。
“起初,学校生活特别好,鸡粥、蛋糕、肉包、鱼……伙食国家全包。但是过了几个月,经济困难导致我们只能吃小球藻、米饭、甘蔗渣,有些同学水肿了,常常吃不饱。”
回忆起刚入学的往事,肖鑫和不由得感慨,“还好,这个艰苦的时期很快过去了。回想起来,现在我们很幸福,应该好好珍惜。”
走过艰苦岁月的他,懂得厉行节约、回报社会,这也是他坚持捐助助学基金,为贫困学生解决困难的初衷。
“没有党和政府,就没有我的今天!如今生活好了,我要把受助再助人的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
把青春献祖国:
一生见证学校与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呼气、吸气,抬腿、转身……”在肖鑫和的工作室里,他为患者和记者演示了治疗鼻炎、颈椎病、腰椎病的养生操,15分钟操练下来,83岁的他仍旧气定神闲。
他告诉记者,自己不但通过运动健身和规律作息确保身体健康,还主动承担着一定的工作量。如今,他每天都花半天时间出诊,日均接诊6个病人,“在我看来,工作就是延年益寿”。
肖鑫和教授表示,爱国民主人士、著名教育家王鼎新对自己的奋斗观产生了深远影响,王鼎新曾作为初中校长为他题写毕业励言“把你的青春献给祖国吧!鑫和同学留念”,这大大激发了他的报国之志。
此外,在大学求学期间,邓铁涛等国医大师、广东省名老中医曾为他授课,也让他受到了熏陶教育。他逐渐形成了“奋斗不息,一生奉献”的价值追求:“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学习、奋斗,然后是健康,最后是快乐。”
“美好的歌,雅若花,多似河,我要引吭高歌——我爱医疗,因为能从病魔手中,夺回无数宝贵的生命,做一名英雄的生命的卫士;我爱教学,因为我们的下一代,将在知识跑道上接力,做一个具有双重意义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爱科研,因为能在茫茫的科学大海中,探索生命的奥秘,做一个无产阶级的医学界……”
大学毕业前,肖鑫和在黑板报的宣传栏上写了一首《志愿之歌》,他把一生志向浓缩在这首长诗当中。回首半个世纪的中医医学生涯,他说,“我的一生,都在尽力把医疗、教学和科研这三者融为一体。”
1965年7月毕业后,肖鑫和被分配到广东省卫生厅慢病处,报到后立即去肇庆地区新兴县开展工作,这一干就干了19年。
19年后,由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开设气功教研室,肖鑫和又回到阔别已久的学校,专注教学和临床工作,直到退休后还坚持出诊,依然奋战在医疗一线。
“自从‘广州中医学院’改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之后,学校发展越来越快了。”他表示,学校教学大楼拔地而起,附属医院新修扩建,大学城校区也建成规模,很多仪器、设备配备齐全,师资队伍持续扩大。
“我用半辈子亲历、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蓬勃,我还将一直奋斗到生命的尽头”。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记者:陈亮 实习生:江威涛 通讯员:孟楠、廖晓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于诗词盛宴中看见书香霞浦2024-05-2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