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路线:平和县城往西26公里处的霞寨镇钟腾村,该村距霞寨镇7公里。
美丽关键字:榜眼府 古驿道 双套楼 余庆楼
到达村子,正值学校中午放学。一脸纯真的孩子们看到来客举着长焦镜头在四处拍摄,总会回头好奇的张望,然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吸引你的注意力,招揽更多的玩伴一起来观望。这场景酷似卞之琳笔下的意境: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斑驳的古驿道上,撒下了他们无邪的笑声,小家伙们背着书包一溜烟就消失了。
这就是平和榜样府的所在地,钟腾村!
【造型酷似大螃蟹】
榜眼府的存在是因为黄国梁(1756—1795),这位当年能够挥动120斤大刀,举起340斤巨石的大力士,19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5岁凭借殿试的魁星踢斗高中武榜眼而成为家族的骄傲。
乾隆帝于庚戌年(1790年)拨银一万三千三百两,在其故里铜场营建了榜眼府第。榜眼府以砖木结构为主,以宫殿式的正厅大堂为主建筑,配以南北侧室,前为广场,围以院墙,院墙外三个方向各有一口面积一亩以上的大池塘,整座府第造型布局酷似一只稳伏在水中的巨大螃蟹。
府内装饰精美,雕梁画栋上的花鸟鱼虫、飞天仕女等栩栩如生。主殿、护厝、围廊的墙脚由条石垒建,墙壁全部用青砖砌成,显得古朴凝重。据介绍,榜眼府的青砖规格统一,砖缝之间紧密粘合,刀刃也难进入。
府内正厅上堂,原曾悬挂着乾隆皇帝钦赐的“榜眼及第”金匾,左右还分别悬挂着进士、举人、选魁、亚魁、文魁、武魁、会魁、俊卫、福建巡武都督等十几块金匾;如今村里出了三个博士,也被制匾并排挂上。
北向门楼,“双峰耸秀”的题词在时光销蚀中依然存在,精致的长条石板、石基座、石门柱、石匾,用青砖拼成精致斜纹图案的砖墙,佐之以三层翘角绿瓦飞檐,可以见证榜眼府完好无损时的辉煌,焕起人们对历史背影的遐想。
【朝阳楼和余庆楼】
从榜眼府往西行走,沿一条古巷往北走上十几级台阶,便走进了黄国梁的祖居地朝阳楼。
几个放学回家的孩童抢站在楼前竖立的石旗杆边,探着头、嬉笑着,希望我们能拍下他们灿烂的笑容,然后做鸟兽散。这座建于明朝的土楼,墙体并非夯土筑成,而是一色规格统一的青砖。朝阳楼分内外两环,内环12间,外环32间均为两层。远望,土楼呈二环相套,所以朝阳楼也称为双套楼。“本来是只有里面的12间,后来武榜眼接待宾客房间不够,就又建了一环”,随行的黄氏族人说,这里就是黄国梁的出生地,出朝阳楼,抬头可见“世大夫第”的石匾。
离开朝阳楼,过永平楼,就到了外圆内方、形似大铜钱的三层大土楼——余庆楼。
这座土楼和榜眼府享受同样的殊荣,由乾隆拨款13300两白银修筑。该工程历时三年,于嘉庆元年竣工。三层的余庆楼有大小两个楼门,从高处俯瞰,恰似一枚古代的大铜钱,外稍圆而内四方,让余庆楼有了别具一格的风采。这也许是乾隆皇帝希望部下,世代殷实的初衷。
据当地人回忆,楼内每层均有36间房,第一层东、西、南、北方向各有四个独立的门户,而四个转角处又各有一个门户,每个门户往里走过天井后,又分成四个门户。而从一楼到三楼都有一道走马廊道,让楼内家家户户既便于互相沟通、上下联系,又增添了该楼整体结构的艺术美感,楼内房间雕梁画栋的景观让余庆楼每扇门窗都流淌着文化的芬芳、历史的韵味和发达后的极尽奢华。遗憾的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火灾,让余庆楼大伤元气,原本家家户户可以看见的“柳条屏”不见了,跑马廊道也剩余第一层能畅通了。(见习记者 曾炳光 本网记者 杨清竹 通讯员 黄建全 文/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