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天/漫画
你患了阅读焦虑症了吗?
多读书,是没有错的。
有句话被广为流传,据说是杨绛回答一名青年的人生困惑:“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网络时代,各种“文字”变得更触手可及,却让人变得更焦虑,不知道读什么书?怎么样读书?凤凰卫视推出的《开卷八分钟》在两年无广告收入的情况下,坚持让梁文道教人选读、品读,正是这种社会焦虑衍生的一种媒体服务。
越是步入社会,这种“想得多”与“读什么”的对立更加明显。
能有一剂良药吗?对于这个社会也许有,就如杨绛那句治百病的醒言警句。对于个人,则很难。
有人说,你不是书读得少,而是经典读得少。在碎片化阅读和深刻阅读,在成功学书籍和经典书籍之间,有一种阅读焦虑在蔓延。如何对抗这种焦虑,我们在此借几位读者的经历,只是抛砖引玉。
阅读,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她可以转化为知识、智慧、个性,化解痛苦、执念、迷茫,将是人一生的不变追求。或者,存有这样一份阅读焦虑,反思当下的某个阅读状态,未必是一件坏事。
24小时与阅读无缝对接
阎碧彬 31岁 一家世界500强公司的销售工程师
“读书就像一把盐撒在汤里,你找不到摸不着,却能尝到咸味”
清晨6点半闹钟响,我打开手机听书软件,在温柔的朗读声里,开始新的一天。刷牙洗脸上妆完毕后,吃早点时顺便溜一眼电脑里自动弹出的新闻头条。出门上班前,最先抓在手里的是手机。它要陪我度过从家到单位这段40分钟的公交车车程。车上,我开始阅读杂志的微信推送文章,这被我称作大脑保健操。推掉无聊的聚会,下午6点半准时到家,窝在沙发里开始阅读喜欢的书籍。睡前,调频睡前故事,伴着女主播柔柔的声音和一个暖心故事睡去。同事常惊讶于我24小时与阅读的无缝对接。
其实,半年前的我,并不是这样。
当时研究生毕业进入一家外企,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让我这枚空中飞人常感觉自己像一颗榨油机里默默哭泣的小黄豆。工作把时间肢解得七零八碎,加上自己做事情拖拉,我很难有整块时间看200页以上的书。念书时,最偏爱文史书籍,工作后,人变得浮躁,反而是《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销售》、《成功管理学》这类学生时代排斥的书籍常出现在案头,总期望能从书中找到成功捷径。工作空隙、飞机上、开会前的分分钟,kindle不离手,里面装了127本类似成功学和理财类的书籍。
事实是,一本200多页的管理类书籍,三四个月读不完,前一天刚读过,第二天居然想不起来内容。有位高人说过,如果生活把阅读扭曲为谋生手段,那就是一个高级文盲。我索性连这类书籍也放弃了。开始用手机和iPad刷微博,去网站读书频道看言情小说。
不久,老公被派常驻北京分公司,越发觉得日子单调乏味的我向老公抱怨。他说,过日子不比干卧底,每天提着脑袋过日子,当然不够精彩,建议我多集中时间读文史哲方面的书,发现“生活在别处”。
这就是半年前的开始。为了腾出时间去找寻心中的“别处”,我开始治疗拖延症。每天列出一张任务清单,每完成一条,划掉一项,利用时间空隙完成琐碎事务。比如,在等待开会的10分钟里,处理掉e-mail,等客户时归纳整理客户档案。如果有应酬,计划被打乱,就重新排清单。
这个过程需要强大的自制力。虽然到现在,还是没发现“别处”在哪里,但工作效率提高,余出了整块时间,就能阅读一些启发思考的文史哲书籍。这些书,也许不会像成功学那样让我盲目信心倍增,但会让我掩卷长叹:原来如此哦!
今年4月我去北京玩,顺便探望老公。凌晨2点多,我走进一家24小时书店,两个衣衫褴褛的人也走进书店,也许怕把沙发弄脏,他们没坐沙发,而是站在书架前看书。一直呆到第二天8点和我一起走出书店。贫困生活没妨碍他们阅读的热情。回厦门后,我决定多读些经典书目,而且偏好纸质书,总觉得执卷并圈点批注要更庄重一些。
最近,我在想,阅读究竟为了什么,功利,抑或享受?我的答案二者兼有,汲取智慧是终极目的。就像一把盐撒在汤里,你找不到摸不着,却能尝到咸味。书是生命中的盐,但我们现在喝的多半是清汤,没味儿。多留些时间和空间给经典阅读,因为只有经典才能带来智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厦门市“一张床”政策吸引力强 追梦大学生2025-01-03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