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产业,也能振兴一方农业。在厦门,一场关乎“中国饭碗”的种业振兴行动,正悄然铺展画卷。“十四五”期间,厦门育种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培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新品种73个,去年全市农作物种子种苗产值达5.5亿元,蔬菜种子种苗产值位居全省第一。
从同安的青山绿水,到翔安的现代化大棚,从企业的自主研发,到政策的精准滴灌——厦门,这座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正将“种子”这件大事,深深植入高质量发展的基因里。
筑巢引凤 夯实种业“地基”
走进同安区莲花镇窑市村,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的厦门莲花研究农场静卧于青山环抱之间。连排大棚内,各类蔬菜种苗茁壮成长,绿意涌动,生机扑面。
“我们这儿不只是一片试验田,更是亚热带蔬菜育种的‘前沿哨所’。”场长彭智俯身轻抚苗叶,如数家珍地道出每个大棚的使命——或是筛选抗病品系,或是测试耐热表现,每一株幼苗背后,都藏着提升区域农业韧性的关键密码。
在翔安区内厝镇,文兴种苗种子研发示范园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蓄势待发。“水电配套一完成,这里就是花椰菜新品种的‘摇篮’,也是我们打赢种业翻身仗的重要阵地。”总经理李晓龙语气里满是期待。这片静待启用的热土,即将播下种源自主、农业自强的梦想。
这并非孤例。厦门持续加码种业基础设施建设,闽台农业蔬菜研发与繁育中心、农友种苗(中国)有限公司厦门莲花研究农场、文兴种苗种子研发示范园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兴建,规划总投资超3亿元。更令人振奋的是,翔安区蔬菜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已成功“闯关”,入选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农业专项2025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获得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1100万元,为我市种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体现了我市种子企业具备承担国家级项目的实力。
企业强,则种业强。厦门推动种子企业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华泰五谷种苗今年斩获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A证),正式加入“国家队”。至此,厦门已有2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占全省三分之一。“十四五”期间,全市培育获得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品种73个,并有24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育种创新的“厦门军团”,正破土而出。
科技赋能 打造创新“策源地”
在翔安新圩镇罗田村,一幅种业创新的壮阔画卷正徐徐展开——30余万平方米的闽台农业蔬菜研发与繁育中心正在青山环抱中拔地而起。放眼望去,土地平整一新,道路脉络初具雏形,不久后,一座座钢架大棚和4万平方米科研用房将在这里巍然矗立,成为集种业创新、资源保护与两岸示范于一体的种业科研新高地。
“这里不仅是基地,更是区域性种业创新的‘强引擎’。”项目负责人洪金条站在规划图前信心满满。他介绍,这里将建立蔬菜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厦门分中心,打造种质资源评价鉴定中心和植物新品种保护中心,建成热带、亚热带果树种质资源圃和南药种质资源圃。该项目规划投资2亿元以上,目前,已累计投资1000万元,农用地流转、道路改造、土地平整等稳步推进——一个现代化的种业“智慧谷”,正呼之欲出。
与此同时,厦门持续打通种质资源引进的“快车道”。市农业农村局联合市科技局、厦门海关建成进境种质资源隔离检疫基地,依托基地运营单位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持续探索种质资源“实验室隔离+科研”模式,着力优化种质资源引进的路径方法,加快育种研发进程。
本土特色品种也在这一进程中焕发新生。同安“凤梨穗”龙眼提纯复壮、常规紧花花椰菜保护利用……厦门在保育特色种源的同时,不断擦亮本土农业“金名片”。
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结出硕果。今年我市种子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培育的获得拟授予植物新品种权的蔬菜新品种10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院持续开展作物育种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试运营,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加强育种科企合作,推进生物育种技术应用,为文兴种苗、嘉力和等种业企业提供育种研发技术服务。厦门中厦蔬菜种籽有限公司和球探体育比分: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已合作完成国家花椰菜育种联合攻关项目,高通量表型检测、DNA指纹图谱、分子标记鉴定技术、高效小孢子离体培养体系一一建立,累计育成13个花椰菜新品种——科技,正成为厦门种业最硬的“内核”。
政策浇灌 激活产业“生命力”
走进翔安内厝镇的嘉力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温室大棚里番茄苗、辣椒苗青翠欲滴。园区负责人洪再选站在苗床间坦言:“我们做了二十多年种子贸易,但在育种研发上还是‘新兵’。这条路很长,投入很大,但必须走下去。”
这是厦门种业企业的共同心声,也是政策发力的方向。
近年来,厦门连续出台《推进种业振兴行动若干措施》《扶持蔬菜种子种苗产业发展措施》《厦门市促进种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等文件,从平台建设、种质引进到品种选育,全方位构建种业全产业链。
其中,今年7月推出的《厦门市促进种业创新发展若干措施》不仅延续了对品种选育和龙头企业的奖励,更增设四大新政:支持建设农作物种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畅通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对引种费用予以补助;强化金融赋能,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种业关键领域;推动产业化发展,强化品牌建设与人才引进。一系列举措形成“组合拳”,为种业振兴注入系统性动能。
规划先行,蓝图渐晰。制定实施《厦门市加快种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着手编制《厦门市“十五五”种业发展规划》,立足当下,着眼未来。
真金白银,也在持续注入。2020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约1亿元,支持企业开展基础设施和育种能力建设。金融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共同激活种业振兴的一池春水。
种子虽小,关乎国脉。在厦门这场静悄悄的“种子革命”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设施的升级、政策的护航,更是一座城市对农业未来的深刻思考与坚定行动。鹭岛种子,正茁壮成长;种业之光,已照亮前路。
(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吴海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文旅+”如何赋能乡村振兴?2025-11-04
挖掘篮球比分直播:的乡村之美、名桥之美、名山之美、饮食之美,让时代记忆在城市更新中重焕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