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说起豆浆,不少厦门老市民会想到中山路上曾名噪一时的“永和豆浆”;现在,再说豆浆,大家都心有余悸——豆浆粉冲的永和豆浆还能喝吗?随着肯德基豆浆粉事件在近期的不断升级,“永和豆浆”也被列入豆浆粉黑名单。然而,此永和非彼永和,厦门的永和豆浆与豆浆粉事件中的主角“永和豆浆”虽无血缘,但曾期望傍“大款”的厦门永和却要为“大款”背黑锅,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此永和豆浆非彼“永和豆浆”
厦门无“永和”分店
“我们在厦门没有分店。”豆浆粉事件一出,记者致电永和豆浆上海总公司询问后才知,永和豆浆在福建只有福州有分店,厦门从来没有开设分店或者加盟店。这让人大吃一惊,那我们曾经吃过的永和是啥?“山寨”?同样是红底白字,同样是源于台湾,连菜单也基本一样……记者查询到厦门永和有2家,分别在中山路和湖里,在湖里永和店内观察了许久依旧不解。店主马善福告诉记者,这的确不是永和豆浆,但却有些渊源。
“我们就是曾经在中山路上的全统永和豆浆大王的连锁店,现在只剩我们这一家了,商标也改了,我们现在是恒来永和豆浆大王。”马善福说道,1997年来自台湾的林宜柔女士加盟了上海永和豆浆,取得该公司福建代理权,并在中山路上开了厦门第一家永和豆浆店。3年合同期满后,她离开上海永和豆浆,自己开了“全统永和豆浆大王”,并注册了“全统永和”商标。“经营的产品跟永和豆浆一模一样,可以说是永和豆浆的翻版。”
马善福告诉记者,当时他的弟弟正是为林宜柔管理连锁店的经理人,因为生意不太好,原来6家连锁店都陆续倒闭,“我弟弟已经决定都关掉,是我把湖里这家店盘下来经营,注册了‘恒来’的商标,而中山路那家在去年也关门了。”马善福说道,现在就剩自己在硬撑,“我们这个永和是‘山寨’,不过很多秘方都是当时林宜柔留下来的,连厨房那口煮豆浆的锅都是当时从台湾弄回来的。”
招牌成“糟牌”
“从6家连锁店变成现在只剩一家,除了成本上一些压力之外,很多也是受永和这个品牌影响。”说起“永和豆浆”这个曾经的招牌,马善福也是一肚子苦水,“其实两年前,从北京永和豆浆就有传出过很多不良的信息,而我们因为也叫永和豆浆所以早就开始受牵连,而这次豆浆粉的事更是让人无奈。”马善福说,原本以为是傍上大款了,谁知道是背了黑锅。
记者在店里看到来来往往的客人还算不少,似乎并没有受什么大影响,不过马善福告诉记者,因为现在这个店已经比较像社区店了,做的街坊生意,大家都信任,但是原本想再开分店的想法不得不搁浅。“现在这个永和豆浆的招牌打不出去了,价格也不敢提,更不要说开分店了。”马善福把记者领进厨房,一边是正在浸泡的黄豆,一边则是磨豆浆的机器和煮豆浆的锅。“现在只要有人有疑问我就带他进来看。”马善福说道,原来傍着这个招牌,现在就想去改个招牌。“要是一早就用其他招牌现在积累起来的口碑肯定能再开个分店,现在是悔不当初啊!”
相关链接 傍“大款”要小心
和一个知名品牌捆绑,的确能在短期内集聚更好的效益,但是收益大风险也大。厦门一位长期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士表示,这种傍"大款"要小心,厦门永和就是个例子,一旦你傍的大款出了问题,受牵连是必然的。“就像请明星代言的风险一样,当这个明星风光无限的时候对品牌当然是起带动作用,万一这个明星出什么丑闻,那就亏大了。”该人士表示,傍大款比这个还要严重,因为明星出问题你可以请其他人来代言,但是你的品牌一旦和出问题的大款挂上钩,那么你的产品直接受影响,很难挽回。
该人士还提到厦门另一家模仿永和豆浆的店———全家福,“它比较聪明,用模仿而不是山寨的方式来做品牌。”他表示,全家福当初也是学永和来做的,但是它没有捆绑永和这个招牌,而是做自己的品牌,这样做开始会有点艰难,但能走得更长远,毕竟这样能控制自己的品牌质量。
同时,记者发现,傍大款的山寨品牌很可能涉及知识产权的侵犯,知识产权局相关人员则告诉记者,所谓“山寨产品”可以叫仿制产品,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那就是被法律所禁止的,权利人也会诉诸法律。(记者:巫菁 实习生:肖杰元)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