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89岁的龚承侨选择在永宁红塔湾海域海葬,魂归大海。十年后的4月5日,龚老的爱人、同是89岁的施建治坚持追随丈夫的脚步,在同一海域,与大海同眠。记者从市殡葬管理所获悉,这是我市今年首例海葬。(详见4月6日《石狮日报》一版)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冲破了传统的“入土为安”观念,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大标志。
对传统习俗的传承,包含着“传”与“承”两个方面。传,是对文化基因的坚守;承,是对历史发展的推进。纵观民族史,我们的习俗,一直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缓慢发生变化。
像中国人数千年来的“完尸而葬”思想,也开始在现代文明的洗礼中,得到革故鼎新。如火化后骨灰集中放置在骨灰堂,再如海葬,都是在经济压力、土地压力、人口压力和环境压力之下,社会的主动适应,也是传统丧葬文化的发扬与进步。
在笔者的印象中,中国海葬第一人当属周恩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这方面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为人民树立了榜样。骨灰撒大海,情意留人间。当时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那时候的人们,对于身后事还是十分注重的。但是,周总理就已经做到了没有埋骨之处,也没有骨灰埋灰之处,当然也就没有碑和墓。
其实,碑和墓,比较重要的作用是供后人瞻仰。这段时间,适逢清明节,这是我们的节日,为此,国家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许多人在放假期间给先辈扫墓,祭奠祖宗;也有一些人因为路途遥远或者放假期间适逢加班,这些人里,有的人选择网络上祭奠,也有的人就在十字路口烧一把纸钱,表表孝心。
无论是扫墓、网络祭奠、路边烧纸,任何一种形式,所表达的都只是后辈对于祖先的行孝,因此,形式就显得不那么重要。而先人所谓的“地下有知”,根本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地下有知”。一个人,活在哪里与死在哪里,差别并不太大,百年之后,即使你的骨灰不放到大海,其实也只是某棵树下的肥料而已。
石狮市“十大文明新风行动”中,将“厚养薄葬”行动列为其中之一,倡导的就是重生养、薄丧葬的文明新风。老人生前表示,大海胸怀宽阔,四通八达,海葬以后,其三位定居海外的子女若想念她,只要到海边就可以寄托哀思,避免子女奔波劳顿。这就是思想观念上的进步,这样的文明丧葬,也为石狮的文明新风增添了光彩与亮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耄耋老人“与海同眠”的文明丧葬理念点赞!
(柳月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晋江创造·运动时尚产业场景创新发布会举行2024-12-06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