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和“青年之声”婚恋服务委员会联合发布《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该报告通过对3082份有效问卷的统计发现,从整体上看,“人品”和“性格”是青年择偶时最为看重的两个方面,近七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相对比传统观念中的“门当户对”,当代青年择偶呈现更加多元化特点,更注重“内在的匹配度”。
爱情和面包向来是横亘在婚姻面前一道充满现实意义的选择题,当年轻人在择偶时更多向情感的天平倾斜时,既说明当下婚姻对经济的依附性在减弱,也表明这一代年轻人更加追求自我的精神独立,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择偶观向来是年轻人价值取向的晴雨表,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其标准的变迁无不透视出时代发展的清晰脉络。
上世纪四十、五十年代,在一个价值观相对单一的时代,以“政治面貌、家庭成分”等政治条件为导向的择偶观成为主流;在上世纪80年代,文化因素跃升到第一位,在择偶过程中一度出现了“文凭热”现象,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职业、收入、住房等现实条件的考量则成了年轻人择偶的主要取向。不难发现,今日国人的择偶观已从单一走向多元,“感觉至上、三观匹配”的情感需求终得以复归,但正如硬币之两面,当年轻人择偶时更多地倾向个人的第一感官时,此种不经现实淬火的婚恋观也极易成为人生的易碎品。
从恋爱到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问题,其背后往往牵动着两个家庭的现实纠葛,从火爆的电视婚恋节目形式的演变上,我们便可一窥端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开播,被称之为国内“相亲节目鼻祖”,1998年湖南卫视播出的《玫瑰之约》开启了婚恋节目收视热潮,直至2010年江苏卫视以形式独特的《非诚勿扰》一炮而红,未婚男女一直是婚恋节目中的不二主角。去年东方卫视引起巨大话题量的《中国式相亲》横空出世,父母开始直接参与到相亲的过程中,而最近孟非主持的《新相亲时代》更是直接提出了“父母在,更有爱”的口号。可见,当婚恋中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被推上舆论的前台时,相亲也是一个小社会的现实便已不辩自明。
我们常说婚姻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第二重境界,是和自己所爱的人以及对方的习惯结婚;而第三重境界,则是和一个自己所爱的人以及对方的习惯和背景结婚。现实永远是婚姻无法回避的因素,正如“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这道当下年轻人极力推崇的婚恋公式,其实也正好印证了从恋爱到婚姻彼此关系在现实中验证,从而由浅及深不断递进的必然过程。在一半感性、一半理性的现实世界中,影响我们的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对事物的看法,从唯感觉论的择偶观中毅然迈出理性的第一步,人生也许就会多一次豁然开朗的可能性,少一次怅然若失的遗憾与感叹,毕竟大多数爱情与时间一样,看似平凡无奇却转瞬即逝。(周培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