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网12月6日讯 入秋后,天气连着晴,南安福山村十来户手工面线作坊里,夜夜灯如白昼。
凌晨2点,老潘夫妇自动醒来起床和面。面粉中倒入盐水,便开启它的奇幻旅程。盐水使面粉的蛋白分子陈列紧密。老潘夫妇几十年的经验让盐和水的配比精确无误。58岁的老潘用拳头反复揉压,以增加弹性,促进面团发酵,再搓成宽约2cm的面条盘在竹篓里。
那头,妻子捏起面条在两根竹竿间来回绕,面条越拉越细。深秋时节,空气干燥,水分蒸发快,绕面速度决定着面条口感。这种技巧至少要四五年经验积累。妻子身体随着绕面的频率来回摆动,犹如跳一支蒙古舞。这是岁月最好的馈赠。绕好的面,静置面柜上,等待面线更大程度舒展。
同时,老潘拿出最先绕好的面,开始拉面。210根一挂,能拉到4米长,银丝倾泻。赶在11点前,放置木架上晾晒,接受阳光和空气的最后塑造。一小时后,面的柔韧与重力合作恰到好处。面线被收回屋,叠放一起,面里的湿气匀开,面线变软,摺成八字形状,寓意吉祥。两三天充分晾晒后,面线装箱出售,远销福厦。夫妻俩靠卖面线供养出两个儿子,他们毕业后都留在厦门。儿子们对面线手艺一窍不通。
老潘17岁时跟父亲学会手艺,但当时的他想着去外面“挣大钱”,只身去山西挖煤。妻子在家跟随公婆学做面线。35岁那年,父亲生病,决定回家继承手艺后,他带着妻子去厦门做面线。直到8年前,他才迁回南安老宅。“我们这代人总讲究落叶归根”。
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动作,和面、揉面、抽面、绕面、拉面、摺面、晒面,直到下午三四点才能完成一天手工面线制作。高强度劳作和催人老的岁月慢慢攫取他的精力,大哥已做不动了。他回忆,从前福山村面线作坊有100多家,如今,坚持的有十来户。手工作坊正被机械化取代。
近年老潘夫妇愈爱下雨天。雨天无法晾晒面线,他们便能心安理地休息。因一旦天气转好,他们就得做面线,“也许是种责任。趁着还有把力气,再做几年。小辈没人接班。”
眼见太阳升过树梢,阳光从龙眼树茂密的叶间透下,在院子青石地上洒下一地碎金。老潘95岁的母亲坐在树下哧溜地吃着面线,不时瞅几眼穿梭在千万银丝里的儿子,笑眯了眼。“我能留给小辈的物质有限,虽说手艺是世代相传安身立命的根本,但代代相传的,除了手艺,还有手艺里爱拼才会赢的生存信念,和流淌在血液里的勤劳和坚守”,老潘说,母亲最喜吃他做的面线。这是父亲留下的手艺。(N闽南网记者 花蕾 记者 田米 文/图)
图集推荐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球探体育比分:篮球比分直播: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CopyRight ?2020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