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交换生”已不再是个新鲜群体。据台湾“教育部”统计,仅2012年赴台短期交换的学生就逾1.5万人,而同年台湾指考(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类似大陆高考)报考人数仅8.4万人。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化,赴台交换生这个群体从“稀为贵”、“先行者”的媒体焦点逐渐归于平常,真正属于“交换生”的价值显得更加真实。
想象的距离:
从遥不可及到触手可及
想象中的台湾距离现实有多远?为了寻找这个答案而赴台交换,是多数早期交换生最大的驱动力。
2006年9月,清华大学学生杜榕作为该校赴台湾铭传大学试点的第二批交换生远赴宝岛,那时大陆还没有出现大规模交换生,更不用说后来的个人游、学位生。“当时没有其他正常渠道能去台湾看看,所以,这种交换学习的机会,肯定是愿意去的。”
2007年以后,两岸高校之间互派交换生计划才走上正轨。2008年2月台湾义守大学一次性招收大陆13所大学140名交换生,创下全台大陆交换生同时就读的纪录。不过,在这段时间内,“好奇”、“门槛低”仍代表了大多数赴台交换生的初衷。南京大学06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李辰霁去台湾纯属偶然:在女友申请了美利坚大学的交换生后,他才知道可以交换学习,而此时恰巧有台湾项目,“一是对目的地很好奇,二是当时要求并不高,无需语言考试证明,容易申请。”
时过境迁,2011年台湾开放大陆学位生,2012年开放大陆个人游,交换生人数在短短几年内剧增。记者从今年9月赴台湾大学、辅仁大学、中正大学等几所高校的交换生了解到,他们有的“希望进行一场深度的自由行”,有的“希望以后能申请这里的研究所”,更有甚者“因为喜欢台湾的偶像剧与明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少了几分猎奇,多了几分适从;少了几分偶然,多了几分计划。
现实的差距:
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不同
尽管后来的交换生会收到大量来自前辈的“攻略”,但是当自己亲身感受台湾的一方水土时,还是会吃一惊。“大街上竟然找不到一个垃圾桶”,“到图书馆检索书籍时,发现根本不会用他们的输入法”……在台湾的头几个礼拜,几乎所有交换生都会乐此不疲地向台湾同学询问并比较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软件叫软体,达芬奇译作达文西。”
近年来,早期交换生一些限制渐渐松绑。“我们那时,没向‘陆委会’报告,个人不能离开台北;后来去交换的学生,接触的面和深度都比我们大。”杜榕说。交换生没有像学位生那样被“条例化”,显得更自由。有的学位生不能选的课,交换生反而可以选修。加上学业压力不大,交换生有大量时间可以去深度体验台湾。
“在台湾我上课特别认真。也许因为时间短暂,想尽量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多学、多感受。”2013年2月赴台湾师范大学交换的厦门大学学生王林萍说。2010年9月从北京交通大学到台湾科技大学交换的罗汉也感受到,在一些政治名人的演讲、明星演唱会、作家签售等场合,都能看到交换生的身影。
“我们去的时候正值‘五都选举’,因为好奇,去台北市国民党籍候选人郝龙斌的造势晚会围观。晚会就在凯达格兰大道露天举行,几乎全是上蹿下跳的大叔大妈……就在那晚,连胜文离开我们这场晚会,奔赴下一场时遭到枪击。现在想想有些后怕,如果在我们这里被枪击,现场不知会发生多少踩踏。”罗汉与他的交换生伙伴们这样亲历了“台湾式民主”。
“台湾有不少名人的讲座或研讨会,大多还会发便当,只要提前报名就可以免费参加。”王林萍对台湾丰富的文化生活很满意。“我们近距离听了郁慕明、施叔青等的讲座;我的一个朋友在短短4个月时间内见到的明星比台湾室友20多年见到的还多。”
当初体验的兴奋逐渐淡去后,沉淀下来的则是思考:感受到的台湾,是想象中的那一个吗?“台湾的青年人和我们一样,谈论最新的好莱坞电影、为课堂小测验发愁、憧憬理想与爱情。”罗汉说。
北京师范大学的硕士生刘欣蕾今年9月刚到台湾交换,一个月间,她发现与台湾同学交谈时的称谓正在悄然改变:“从‘你们台湾’、‘我们大陆’,不知不觉就变成了‘你’、‘我’。”
台湾与大陆的青年一代其实有着相似的成长经验,交换生们发现,从前以为的种种“不同”更多是基于“不了解”。“我们普遍有这样的感受:台湾人对外面的世界不太感兴趣,报纸不见国际新闻,体育报道只关心棒球篮球,和善可亲却保持距离。台湾人很少主动来大陆,如果不是交换生走进他们的世界,并且经过长时间相处,很难想象大陆在他们心目中是否还停留在住窑洞的阶段。”主动深入台湾的交换生们,在积极地接纳与汲取的同时,也润物无声般地将大陆新时代的形象,传播到台湾青年的心中。
后交换时代:
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
今年中秋节,正当曾在台湾静宜大学交换的陈莹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时,收到了一位台湾学姐用Line(即时聊天工具)发来的祝福。去年此时,陈莹正在台中学伴家中,依台湾的习俗吃烤肉。“平时和台湾同学仍有联系,过年过节也会互相问候,这份友谊很珍贵”。
伴随每批交换生返“陆”,就会带动不少台湾学生开始使用QQ、微博和人人网。从被动接受大陆朋友带来的信息,越来越多台湾人也希望主动了解大陆的新鲜事。王林萍与她的台湾室友经常在微信群里分享信息,这种互动了解,还将继续。
“学业、事业、家庭,虽然只有4个月交换时间,但台湾经历让我方方面面都获益,并且这种影响还会持续”。这是杜榕最直接的收获。“比以前更喜欢说谢谢,更注意垃圾分类、过马路看红绿灯。”这是罗汉习惯上的改变。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吴如画在交换感想中写道:“这段经历给我最大的影响,是让我看世界有了更多角度。”“从前我总是一面抱怨社会的灰暗面,一面又不相信这个社会能有改变。但是现在,当我对服务员说谢谢时感觉到他们的友善,面对出租车司机的恶劣脾气时报之以微笑和耐心,他们的态度也会变得温和。”
不少交换生返回大陆后仍会定期浏览台湾的新闻,对于台湾的信息,他们也比别人更加敏感。“从前课本里讲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未深究原因;当真正踏上台湾这片土地,感受相似的文化背景、相同的语言,那种内心生发出的亲切感让我觉得它的确无法割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注册
侵华日军新罪证“满洲农业移民入植图”展出2024-09-18
闽南网推出专题报道,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展现篮球比分直播:在补齐养老事业短板,提升养老服